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开车和其他事

豆先生因为睡过头了,所以他匆匆忙忙的把上班的衣服带上他那老旧的迷你车。

  他一开车一换衣服,用清洗挡风镜子的喷水洗牙、漱口;看望后镜梳头;用双脚脚指操控驾盘。他的动作滑稽,表情生动,充分展现其喜剧表演的功力。

  虽然说这是他在短剧里表演的搞笑片段, 但是这种一边开车一边做其他事的人在现实生活里还真不少。

  我就曾经做过一边开车一边换球裤球鞋这种事情。只为了争取那一点点到球场后还 要找厕所换球裤的时间。当然,那是年轻时候干的事,也只干过一两次,现在已经不会再做了。

  很多人更喜欢边开车边打电话。

   记得有“车电话”的那个年代,朋友特邀我坐他的车,看他边开车边用“车座电话”聊天时,心里好羡慕。

  后来车座电话被淘汰了,手机流行了,我也会像朋友一样边开车边用手机话家常,聊八卦。(现在不会了,安全第一)

  今天,虽然有更明确更严厉的交通法惩边开车边用手机通话的驾驶人,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甘冒被罚款甚至坐牢之险,对其他公路使用者的安全置之不顾
我见过边开车边吃零食的人,也见过边开车边化妆,边打手机电话的女人。近日还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边用脚指开车,边吃泡面的公车驾驶人。这家伙也许是看过豆先生的剧片段,有样学样,只是罔公车上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只求自己吃乐,那也太过分了吧!

  几天前,内地发生一起车祸,一辆旅行大巴士掉进了高速公路外的山坡下。出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司机边开车边和乘客打麻将!

  这起车祸造成十几个乘客死伤,包括司机的两个“麻将脚”,够离谱了吧!

  开车时就要专心开车,注意公路安全,真的太无聊想做其他事的话,还是等下了车,或是回家再做吧!

毛的最后一个舞者

几年前出国拍片,出发前在机场的书店买了一本书, 叫“Mao's Last Dancer”。抓住眼球的首先是Dancer, 然后是Mao, 是不是Last, 看过才知道。那本书在飞机上看了前半段,下了飞机工作一忙,就此打住。

  那天, 二说,今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Mao's Last Dancer”,看不看?那还用问。于是满屋子找那本书,找不着。

   记得书是一个叫李存信的芭蕾舞者的自。李出身于山东一个偏僻的小村,11岁时,稀里糊涂被送到北京舞蹈学, 学跳芭蕾舞。后来,李存信乘着出国学习的机会,“变节”留在美国,过后在舞台上大放光芒

整体来说,片子拍得很感人。通过许多细节和对白, 清楚交代了李存信“叛逃”西方的前因后果。

  早年曾拍过北京舞蹈学院选拔新生的过程,了解他们对未来舞者的要求非常刻。脸形要好,身体 要软,下半身必须比上半身长12公分以上,差一米都不行。考试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一般不会到穷乡僻去招考。李是1972年在老家被三个北京来的官员 看上的,那时正是文中期,毛夫人掌控中国芭蕾舞,大概是认为城市里充着黑五类的兔子,必须到农村去寻找世世代代都是贫的红子。

   1979年,休斯顿芭蕾舞团的编舞到北京舞蹈学院交流,李存信获选美参加六个星期的夏日班。隔年,李又得到机会往休斯顿学习一年多。初到美国,他感受到的大文化震荡,自然而然地从中、英文对白中流露出来,多次引起观众的堂。

  留美后期, 李存信结识了一位美国姑娘,两人一起练舞,上餐,成了亲密朋友。当李必须回国的关键时刻,两人秘密结婚,李因此可以法留在美国。一场轩然大波平地起, 李被当地中国事馆软,成了头条新闻。隔天,李被放,获得自由的代价是从此不准回中国。

  几年后,杰出的舞者成了中国的骄傲。他那别离多年的父母,在老布什的协助下,来到休斯顿观看儿子的演出,场面感人。

片中,杰出的年轻舞者曹饰演李存信,形象很好;饰演李妈妈的陈冲有几句精彩对白。李存信“叛逃”后,乡干部凶巴巴地冲到李家来骂她, 李妈妈对那几个人吼:是你们北京来的人把我的儿子带走的,现在你们把他弄丢了,你们还我儿子!

  是生正逢时?李若早生几年,哪有被人请去京城学芭蕾舞的洪福?是生不逢时? 晚生几年, 离家出走的艺术家太多了, 谁还管得着?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再多一下下

 讲完今天的课,大学里一个学期的课,也就上完了。开讲前,我向同学们说,多年前我教一班将成为华文教师的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 给他们,与他们分享“最后一课”的心情――我们永不知道,什么时刻,会成为我们使用、学习、教导母语的最后一刻,所以应该把每一课,都当作“最后一刻”。

   我没有把这最后一课弄得离情依依,讲堂上如常时闻笑声。同学们大多不是中文系的,听得我说,这可能不仅是他们大学生的最后一堂中文课,甚至也是他们 “今生”最后一堂中文课,青春的容颜听起课来,仿佛别有一种珍惜的神情。

  下课后,不少同学留下来――男生,女生,独自的,三几个一群壮胆的,和我谈谈话,要个签什么的。有个同学,静静站在一边,听着大家和我说话。到后来,“最后的”也逐渐散了,他也要走了;我问他,你不是要问什么吗? 他微笑说,没有要问什么,只是想多留一下下。

  他走了,门关上的声音,格外清。我慢慢收拾东西,空荡荡的讲堂,是熟悉的静默,也许是有点累了,我放慢了收东西的速度;也许并不为什么,只想“再多一下下”。

  晚上,临睡前,妻告诉我,教学中心里新学期第一天,有个小学女生 没有课。妻关心那学生,打电话去了解情况,女生的妈妈说,女儿很喜欢来上华文课――应该说,比起学校里的课和其它学科的补习课,这是真正令她每周期待来上的课。可惜,她除了华文大有进步以外,其它科目的成绩不好,妈妈决定要她“割爱”,改上其它的补习课。

  那个妈妈还说,女儿非常舍不 得,上周来上最后一课时,特要求早来,提早进课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多坐一下下。妻转述完,对我说,难怪上周放学时,那个女生收东西的速度特慢,也是最后一个站起来,才恭恭敬敬地行下课礼的。

  我听了,眼竟热了起来。黑暗中,妻问,你睡着了吗?我说,还没,我在想着学生的样子,再想一 下下,多一下下。

我的任性二十几

几个月前,几乎两年未见的大学同窗来手机简讯:下星期有空么?我结婚。短短一句不到十个字,将意思说得再明白不过,突她一果断、干脆的作风。 而我也喜欢这种邀请方式,不泥小节,不大费周章。

  曾经有一次我俩交心长谈,论学习,话理想,谈未来。谈话内容其实也不太记得,只记得 她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觉得结婚买房子是非常大人的事。”也说不上为什么,可能就是觉得这个女孩跟一般人不同,很有自己的张与想法,而且常常 出其不意,让人摸不,猜不透。

  昔日同窗,现在也结了婚,买了屋。曾经,这些在她看来是“大人”得自己无法认同的事情,如今大概也成了 她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了。当然不是说这些有什么“可恶”,也许仅是觉得时光匆匆,大家已从懵岁月胎,不再如当年那般自认潇洒,无牵无挂。

   曾经,生活只有上课、下课,课与赴考,快乐似神仙。现在,生活都是上班、下班,挣钱与拼搏,忙如工

  曾经,从不管未来日子怎么 过,就觉得自己青春任挥。现在,总烦恼当下钱财如何,还认为生计问题太累人。

  过去与现在,小孩与大人,差别也许就在这里。朋友她也说:为了生活,现在不是潇洒的时候!可我不是要潇洒,只是要继续任性地认为自己青春还能挥霍呀!

  她转头又说:名利这东西,就让其他人去争好了,别来烦我!你看,就是啊。我不会妨碍地球,我要的只是保住那份“非大人”的情怀!

  不过朋友,既然你已选择当大人,那我只好自己一人留在不想长大的二十几岁月里。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地震启示录

当地震不断发生的时候,电视台一些节目开始从占星家、玛雅文化、文化对末世的看法,进行讨论,当然圣经的预言也包括其中,这使我再一次想看看圣经 如何描述末世的情况。圣经没有说末世什么时候来到,但很清楚地说末世的现象,因此基督徒看到这种现象,就得警醒。

  我因为在主日学带学生 查启示录,因此整理了本世纪的地震资料,惊得无法形容。据震局资料2001年全球一整年7级以上有25次,其中中国两次,一是新疆青海交8级;一是 琉球7.5级;十年后2010年至4月23日止,这短短四个月里,全球6级以上的地震有19个,包括青海玉树两次的7.1和6.3级。从这里我们看到:一 是地震频繁,一是6级地震伤害也惨重。

  启示录在主后一百年间写成,共有22章。第六章开始描写末世的征兆,这一章里的许多征兆已经出 现,并延续到如今和将来的世代。有一处记:“见有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一钱银子买三升大麦,油和酒不可糟蹋。” 这里指物都被天平称过,是讲求经济,物价高的世代。

  另一处记载:“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 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刀剑指战争,瘟疫方面如果我们不是在本世纪初,经历了沙斯、流感,我们是无法想象会那么多人死去,我们精神会那么的恐慌。这里的野兽指什么我还在寻求答案。

  此章最后一处说:“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巾,满月变红像血,天上的星辰落于地…天就挪移,好像书卷被卷起来;山岭、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这些都可能是这个纪的征兆,地震有了,日蚀也有了,太阳月亮变成红色,石降落,天空的云被卷起,地特别干,冰雪的溶化海岛不见了等等。

  启示录说将来的世界,水是问题,战争恐怕不是为土地,是为了水。都说哈米吉多顿战争指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不希望发生在这个世纪。看到这自然的大挪移,看到火山灰的冲天威力,那人算什么,沧海一粟,如今沧海也 开始没了。因此人的斗争,人与制度的斗争,都不能看得太重,人的生命啊,能活的,深深吸口气,爱东说得好:学学呼吸,要深、细、长、匀。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第一世界

 多年前出差之便,造访美国得州内一个小城市,到一位朋友他老父母的家去度周末。那个星期天早上,我与老夫妇都起早,早餐之前,两老各拎出一个塑料盒子,打开来,里头分成大小不一的格子,都装满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药片、药丸、胶囊的。老夫妇习惯地捡、数、吞、喝水。我有些错愕。小心地问,生 怕侵犯老人家的隐私。两老笑说:我们没病,都是些象征已步入老年的小毛病,这些是减缓老化的药物。接下来,如数家诊地一一向我简略说明。那时候,两老70 不到,看上去,健康得很。

  那个时候,说的都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弹丸小国,提升到第一世界的愿景。说到愿景,官衙无论层次,公司无论大小, 纷纷表明一大志向,决意晋身世界级。八十年代,人在美国,第一世界中的代表,说真的,处处都是叫我茅塞顿开的景象。城市、建设、环境、交通、医药、卫 生、教育、社工、文化、艺术、运动、娱乐、休……对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就是洋人说的:耳后还湿,再再都是耳目一新的wow元素,第一世界的愿景是 可以成真的,回去加油努力吧!

  活该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虽然时今日,还是时不时听到看到有人莫名其妙地言晋身世界第一的愿景,然而,根据官的定义,我们其实早已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跻身第一世界国家名册。我那一对老美夫妇友人也相继作古了,享年都超过八九十岁。我未曾问过,他 们活在第一世界的晚年,过得如何?想想他们都已经在第一世界里终老,按理也应该是人世间的最高界了,夫复何呢?

  这里老友们也都已经 开始带着药盒子了。这种吃什么的,那种又吃什么的;每天几次每次几颗,空腹还是饱腹吃。检测扫描内窥镜,验血验尿验粪便。我笑:欢迎在第一世界里养老。 众人苦笑:可是我还不能退休,何来养老?

榴梿香

 市场里那个卖水果的阿嫂是唯一一摊有卖榴梿的。看她的生意还不错,至少每天可以卖十几个榴梿。

  我很好奇,到底是哪些大陆人会和 我们南洋人一样喜欢这种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水果之王”。老板娘说,喜欢榴梿的大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是不是榴梿也有美容的效果?)看来这令一般人“闻香丧胆”的榴梿还是有一定的“粉丝”。

  老板娘卖的榴梿都是泰国进口的。泰国榴梿外型较大,果肉厚又多。但是没有道地的南洋山芭榴梿香。

  南洋的山芭榴梿香是独特的,因为太“香”,它被禁止带入地铁内、飞机上、公共交通上,甚至是有冷空调的地方。可见其“香味”的杀伤力是何等厉害!(这种“香味”只有在市场边卖臭豆腐的“香味”可以一比高下!)

  我的大陆港台朋友们喜欢请我吃臭豆腐而我常回敬他们山芭榴梿。每一次他们到新加坡,我必定会带他们去笼逛逛,然后就是吃“榴梿餐”!尤其是榴梿季节时,更是要尝遍芽笼里所有最有名的山芭榴梿。

   平日,我不会独自吃榴梿,因为像这样独特的“水果之王”,独乐乐不够味,只有众乐乐才过瘾。以前,姐夫在世时,每逢榴梿季节,他都会买一大箩的榴梿,我 们一家大小,七手八脚,不到半小时便可以把20几个榴梿干掉。姐夫过世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榴梿乐”了。

  市场里那个卖榴梿的阿嫂肯定 不能领会这种“榴梿乐”,因为她的泰国榴梿缺少了南洋山芭榴梿那种浓厚的独特香味。

其实也不能怪她,要是她真的舍泰国榴梿而卖山芭榴梿 的话,可能早就被市场里的摊贩们围殴了!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清明

 这么快又到清明了。

  作为黄子孙,我沿循着清明的古老习俗去父母的坟祭拜。我的至爱安睡在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古晋城。

   突然间,那些所谓的日程安排与工作计划都得不再重要,在我脑海里,一些更应该做的事渐渐浮现。

  回忆是刻骨铭心的,在最好的医护手段 都无能为力时,他们和其他人一样,走了。他们在一年内相继的永远离我而去,留给我无法承受的痛楚。

  曾经多时,我怀着极度沉重的心情,多 么希望他们依然健在,这样我就能用更多可以感知的、实实在在的方式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

  父亲在世时,我从未对他说过“我爱你”,只记得给过他唯一的一次拥抱

  我是应该从我那些所谓的繁忙和奔波中,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不过我终究没有。

  也或许我应该带着两老,回到远在中国的家乡,让他们为我追忆他们的孩提时光和成长岁月。但我没有。

此刻站在父母的坟前,致以最深切的悼念和敬意时,我只能在内心深处唱起《丹尼少年》。所有天才作词人的文字都能让人产生共,这首歌的歌词也一样,精确诉 说着我的感受:  “哦,Danny Boy,/当风笛呼唤,幽谷成排,/当夏日已尽,玫瑰难怀。/你,你天涯远引,/而我,我在此。/当草原尽夏,/当雪地全白。/任空万里,/任四处阴霾。/哦,Danny Boy,/我如此爱你,等你徘徊。……


《墓中人语》,李敖译)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旅途与杂志

喜欢旅途中将自己安置在书局里,在杂志架子前浏览,看看光鲜封面。要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消费形态,可以从书局或报摊售卖的杂志去摩。

   旅途中特别买来收藏的杂志,记载的或许不是个人的游荡经历,它将诸多事件组织起来,把旅程点滴融入图文内,丰富出远门的记忆。

  那年在 意大利佛罗伦萨买了新闻摄影出众的《LIFE》杂志,1996年7月份的,以奥林匹克运动健将黑白肖像为主题,体犹如有血有肉的雕塑,摄影师拍得唯美, 很艺术。最近拿出来翻阅,猛然记起欧洲之旅正逢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

  隔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内的小书店买了《艺术与设计》刊杂志,从而意识到中国平面设计潜在的力量。编辑写道:“创本杂志的目的在于力图及时地反映国内设计界的新成果、新动态与信,以适应国际、国内设计事业 的发展。”若干年后,杂志茁壮成长,从双月刊改为月刊,导航东西方设计动向。今天翻阅《艺术与设计》创刊号,那种阅读一本好杂志的快活然不减当年。

   台湾的中文杂志不胜枚举,上回买了《印刻》文学生活志,两百余页的月刊内容丰富,连里头的广告也充满艺文气。《印刻》可谓台湾文学景观的缩影,文学氛 围无所不在。我曾在捷运遇到一首好诗,车厢内的某个广告板不做产品促销,反而以优美的文字触动心灵,让旅程散发文学的芬芳。

   《ppaper》设计月刊是另一本具代表性的台湾杂志。当年创刊时不被看好,只在7-11便利店寄售,反而备受目。鲜明的主题与舒服的排版设计让我看到 台湾创意人对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要发掘台北人的精彩创意点子非得钻进迷宫般的巷弄里,这是旅情趣,我乐此不疲。

  心里一直好奇,岛国 又有哪些杂志能让外地朋友对号入座,买回去当做旅途记忆的一页篇章呢?

韩字

过去的城市规划,把功能性摆第一位,然而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当地人对城市设施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规划自然也得“升级”。以人为本的 功能性还是首要任务,但同时能让使用者赏心,则会加分不少,美貌与智兼具,才算完美。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打“设计牌”,希望通过优的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首作为今年国际产业设计团体协会选出的设计之,吸引了不少设计爱好者的眼球,然而就设计而言,首尔的第 一眼确实令人失望。这几年首尔也在努力变身为一座适居城市,在城市划上下重药,甚至还采用了两种韩字,统一了公共字体的设计。韩国的从政者也特别重视城市规划。前任的首尔市长,也是现任韩国总统李明博,担任其市长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丰功伟业就是复原了清溪川。

  过去韩国一直受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在西方的想象中,韩国似乎是中日结合体,走在首尔的街道,感觉和其他东北亚城市无甚区分。由文化特色的层面上来谈韩国设计,似乎也找不到一 些代表性元素,除了那些由圈圈和对角线组成的韩文,不断提醒你身泡菜的国度。或许因此上海世博韩国馆的设计,就以韩文作为设计元素。韩国设计大师安尚秀是大玩韩文设计,把韩字打散,让字体摆脱了方形汉字的影响,跳动起来,现在在韩文输入系统中,甚至有安尚秀体。

  或许韩国设计的动力 就源于摆脱强势文化影响的决心,而反越来越强势的简体汉字设计似乎没什么鲜活力。汉字绝对是世界上最漂亮也最具有可塑性的文字,然而在中国,就经常听见美编抱怨说汉字不比拉丁字母美,所以经常借助他力,在中文杂志上加上英文的标题等蛇添足的举动,其实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没做好础工作吧。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食蚁兽

爱看《动物星球》频道的纪录片,因为总会有零星的知识性收获,经常带来小小的喜悦。喜悦的还不只是那种像一个小孩无意中获得一小糖果,轻轻地放到嘴里,慢慢地享受着糖果在舌头上溶解的过程,释放着的甜味;喜悦还包括,从此自己又长了一点知识,让知识在脑里溶解,未知到已知的过程,释放着的满足。除此之外,你会开始有理解,有联想,有不是刻意的思维拓展。呵,就好似一滴水,不经意地落入一积水,积水的深浅不论,溅开的水花与扩散的涟漪是一样的美丽。

  食蚁兽是外型看起来好笨的哺乳动物,走起路来慢吞吞,拖泥带水状,和很多我们常见的动物相比,它算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它每天要睡 14到15个小时,睡醒之后,在它的活动范围内找吃的。它就吃活蚂蚁,不做他想。所以它选择的活动范围一定会有好些蚁。于是,靠它特长的舌,可以伸长达 60厘米,达到一分钟150次伸缩的频率,探入蚁窝内,用唾液粘起蚂蚁果腹

  像这样的知识,晓得之后除了觉得也有趣之外,会诱发联想的是:食蚁兽是最懂得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经营与发展的动物。它为了能把舌伸入蚁窝深处,经常得用它锐利的爪甲去挖开蚁,但是它却懂得在这个掏穴食蚁的作业中,顾虑到不能破坏蚁窝,不能影响蚂蚁的生态环境,要小心翼翼地工作。还有,虽然它每天需要吃上千千万万只蚂蚁才能维生,它还是懂得不能逞一时之快,一次 过把蚁窝里的蚂蚁吃个精光;得让蚂蚁继续存活,继续生殖繁衍,才能成为长期饭票。

  然后你想,我们贵为地球主宰的人类,多年来周而复始,开会讨论如何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到今日,真正可持续的只是会议的课题。

  远远不如一只笨笨的食蚁兽。


周而复始 - go round and begin again; go round and round; move in cycles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人渣

网络视频传来一段虐待小狗的残忍画面,几个青少年围堵棒打一条小狗,又把狗当皮球踢。可怜的小狗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少年们则手舞足蹈乐在其中

  这段视频教人看了毛骨悚然。今天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人性怎么变得如此暴力?网民纷纷谴责,要把这几个青少年出来严惩。在重大压力下,他们终于承认错误。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是:“好玩”。

  我小时候也有过虐待动物的纪录。我把捉来的蜻蜓用母亲车衣的线绑 在蜻蜓的尾巴,然后当放风筝一样放飞;我把红蚂蚁的角拔掉,然后让它们互相杀;我把用老鼠笼捉来的老鼠在水池里,看它们活活挣扎至死。这一切也是为 了“好玩”。但是我还不至于把小狗当皮球踏,把小狗的脑袋打

  前阵子,有个大学博士班学生把他在家中虐待小猫的视频放到网上,其残忍程度比这些青少年打狗的画面还要恶心百倍。博士生被警方捕后还是执迷不悟毫无悔意。法判他坐牢一年半,他也毫不在意。这是什么博士生,简直是社会的败类。

  近年来,变态残害和虐待动物的事件又何其多。这是社会的压力造成人性的扭曲,从而发泄在无辜的动物身上,还是我们对道德教育的培养和对生命尊重的教育出了问题?

  人与动物之间本来就不平等。我们在骂人“猪狗不如”、“狼心狗肺”的时候,已经是用语言“虐待”这些动 物了,现在还要残害它们的身体!

  今天这些虐待动物的行为如果是因为“好玩”的话,那么小学道德教育很重要,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认识也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越“玩”越大。

  至于那个博士生的行为,已不是道德教育的问题了,任何一种动物都比他高尚,看他面无表情,死不认错的样 子,如果我是那位法官的话,我一定会把他送到搅拌站里搅成人渣!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

清明时节想起佛

 曾几何时,民众庆赞中元或庆祝神诞时,连烧香也要比赛谁的香更大更粗,而且竞相效尤,形成风气,这不但乖离诚之道,也污染了空气。还好佛教总会道教总会出面“晓以大义”,政府也定出限制规格以后,渐渐地,在烧香仪式上仍想铺张奢靡的信众,不免会有自我降格的感觉。可见所谓宗教问题并非完全不可以讨论,必要时触碰一下,反而有助于端正风气。

  但是,曾几何时,不少庙宇重建或翻新时,不再设置金银纸焚烧炉极一点的,还以开示 讲道理配合。我曾经在一间庙堂听一位居士解析,“auntie uncle烧金银纸烧给谁呢?如果亲人已经过世好多年,很可能转世去做人,不在‘下面’了,他还收得到你烧给他的东西吗?”后来还有人补充,“亲人如果不 是为非作歹,死后是不必下地狱的。人死了,我们常说他往生了,或说他归西了。他都回到西天享乐了,还烧金纸干什么呢?如果他生前常做坏事,是一个败家子, 你还烧钱给他,这不是鼓励他不必悔改,在阴间也要作恶鬼吗?我们应该让地藏菩萨度化他,不要再烧给他了!”

  这两位居士的解析,我认为非常明白,相当深刻,但是,他们说服了多少信众呢?去看看吧,那些没设焚烧炉的庙堂空地上,经常堆了纸钱纸箱,因为庙堂答应信众拿到外头“代烧”!

   清明又到了,冥具摊店又推出五花十色的最新扫墓祭品,光怪陆离,令人感慨万分! 

  拜佛拜佛,这样拜法真是佛所喜欢的仪式吗?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与孩子一起阅读

个人阅读往往是很寂寞的,我们试想一个小孩在他的阅读世界里,如果没有父母的陪读,老师指点,没有同伴的分享,没有成年人关心,他会不会走太多的冤枉路,或者他会放弃阅读,或者他会从像去求他所要的知识,当解决问题时,不再从阅读中找答案。

  在纽西兰,低年级父母要和学校配合, 一起训练小孩掌握阅读的能力。他们的做法是,每一星期老师会交给孩子两本书,让孩子带回家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父母要听孩子读,把他不会读的词,写在一 个小本子,带回去给老师,老师帮忙跟进,老师也会评估小朋友的程度,给他阅读的书本。爱明牧师的三个孩子,在奥克兰都是由他自己陪读而掌握阅读能力。大概每个孩子要带两年,许多父母也因为陪孩子读书知道自己孩子有没有阅读障碍

  儿童阅读历程开始是父母陪伴,老师助和指导,学校供应适当 的书本,据说他们国家为了推动阅读,也鼓励许多老师和作家,进行儿童读物的创作,八九十年代为孩子提供一列的读本。我国的年轻父母是否有这种信念和使命,孩子会不会阅读,父母必须负起责任。当然学校和老师也要帮助孩子,教导学生突破和深入的阅读。若老师每星期为你那班学生,用物投影机,至少朗读一本中文绘本,一年下来,除了假期、考试,你和他们一起看了二三十本书吧!

  孩童大到中小高小,能自己阅读时,学校推动主题阅读,小孩选他自己喜欢的主题,例如他最先看一些太空主题的书籍,后来发现自己对太空船很有兴趣,为了更了解,他到处找书来看,包括形形色色的儿童书籍;老师和家长可以 鼓励他开始阅读儿童版的百全书,如果是通过主题阅读,能够建立起有系统的阅读根,他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可以慢慢依主题建构起来。

  我国的孩子,可以中英文读本都涉猎,我曾看同事为他孩子祺买书,就是让孩子自己挑选他喜欢的主题。有一次我带祺祺去书店,他说要买战斗机的书,后来他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机实录本,图文并茂。我说你看得懂吗?读两页来听听,他能读一两页,就可以继续看下去。

  一般上用主题阅读不是偶然性的,而是从选择确定了一个特定主题,开始阅读,再建立起阅读的兴趣和方向。老师的任务是助他一臂之力,看他找到什么阅读资料,鼓励他继续下去,让他成了某个主题的小专家,也让他和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分享,和兴趣不同的同学讨论。让他在阅读方面建构自动自发的寻找知识模式,他就可以自己掌握阅读,享受阅读的自由了。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吵架

 平日寂静无人的坟场,突然人头动,到处是烟雾弥漫,清明扫墓时节又到了。

  清明时节本是雨纷纷,这会儿却是阳高照,蒸腾的 热气加上人的烟雾,使人心情烦躁。

  父母亲的骨灰放在一起,看着他们的像,不浮想联。生前,他们活在一个异常吵闹的世界,三天 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脑袋装的是吵架这两个字,一直吵到死为止。一个死了,没架好吵,但每当回忆前往事,活着的那个就会发脾气,诉说另一个的种种“行”。而我们,竟然在这火药里长大。

  吵的内容可说五花八门,任何事、任何话,都是吵架的导火线;有时可以从清早吵到夜晚,真佩服他 们的耐力。相骂无好口,什么脏话都说得出,这倒是学粗口的场所。虽然听了那么多,我却很少用粗口侍候人家,反倒时常被人涂黑。不是没有脾气,而是不于和 人斗粗口。

  父母的那个时代该结束了,我不需要向他们学习“出口成脏”的本事或“传统”。保持沉默比爆粗口更管用,有人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暴跳如雷,气得脸像关公,咬牙切齿,浑身颤抖,语无伦次,跟魔鬼的形态差不多了。何苦呢?受尽折磨的是自己呀!

  沉默,淡淡微笑,一场纷争了无痕迹的消失。很想跟父母说,即使吵翻天,天老爷也不理,谁吵了,谁开心呢?

  有一次,母亲跟我说:很怀念以前吵架的日子,现在找谁吵去?日子就是这样,习惯了,不吵反而难受,屋子太静了。

  说得也是,或许吵架是一种情趣吧,又或许他们前世没吵完,今世续吵。如 今,两个人都走了,到底走去哪里,无人知晓,骨灰放在一起,还吵不?真想偷偷的在坟场过一夜,听听两个骨灰瓮在说些什么?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小食家

老友来访,走访夜市,尝尝地方风味的小食是必然的行程。

  广州人说,吃在广州。广州的夜市是最好最多样化,最有特色的,我同意。

  在广州,到处都是美食街和夜市,在小区、小村、小巷里都能吃到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从酸到甜,从苦到辣,应有尽有。远至新疆的烤羊肉,近至湛江的烤生,都有浓郁的家乡味;广州人应该知道,是这些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地方美食丰富了广州小食的特色。

  印象中似乎台湾的夜市更有活力,我的台湾友人都这么说,我也同意。

  80年代的台北士林夜市,以及万华的夜市教人想起那时候的新加坡牛车水,热闹,杂乱,有人气,有味道。鹿港、台南和高等地都有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的美味小食。

  台湾的小食除了五花八门外,更是创意十足。“棺材板”、“大肠包小肠”等有独特名称和味道的小食,令人难忘。最想介绍给广州友人的台湾小食就是这道形状诡异的“棺材板”了。

  新加坡人说,新加坡的夜市小食才是最好的。(有没有人同意?)

   早年的“牛车水”味道已经没有了,现在已变成旅游街,洋人街。要尝到真正的新加坡美食也许可以到“老巴刹”去,要不然就是道地的咖啡店、熟食中心了。在 这些地方才可以吃到道地的南洋风味美食。咖喱、沙爹、肉骨茶、海南鸡饭等原汁原味。还有那道比“棺材板”更诡异的“罗惹”(蔬菜水果沙),可称得上是含南洋人酸甜苦辣的精品美食。

如果意犹未尽,可到芽笼的红灯区夜市“续摊”,在这里除了尝美食外,还可以顺便看看“美色”。

  其实,美食就是文化,每一个地方的小食更是延续这种文化,情感的粘接剂,没有谁的小食是最好的,只有保留自己最纯真的地方味道才是最重要的。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旧衣

过年前,开始大扫除,家里一些有用没用的东西,经一整年累积,把贮藏室、衣橱,各个壁橱和各个可以收藏的空间,能塞多满就塞多满。花了不少时间,又清理又打扫,还是没觉得丢了多少东西,情形跟原来的没太大改变。

  心中本来期望这次一定要狠狠的清理,尽量的丢,让一直一成不变的景观耳目一新,但是,在清理时,心里却不断在问,这要丢吗?这该丢吗?丢了之后要用时去那里找?如此反复又丢又捡,许多东西又回到它原来的地方和角落。

  其中最令我难以舍弃的是旧衣服。这些衣服不是太陈旧,只是款式有些过了时,经年累月不断增加,时间越久,越压在箱底不见天日,送人吗?心里不舍得,因为每件衣服都是自己曾经所爱,岁月流逝了,记忆还在,每一件衣服都记载了一段过去的岁月。

  再看看这些衣服,心想时装潮流不停的,前阵子又流行复古,时装店都在卖七十年代的服饰,走进店里一看,真有时光倒流,回到过去的感觉,这些衣服都是那个年代所有少女最爱穿的款式,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回家后立刻翻箱倒像在挖宝,把一件件旧衣服挖出来,挑挑选选,挑了两件最喜欢的,穿在身上,心里有一些喜,谁会说它是旧衣服呢?

  再穿上当年的旧衣,心情很不一样,有欢欣也有一些惆怅,但能重温过去美好的岁月,日子仿佛多了一点温馨。

zaobao 06 april 2010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zaobao 2april2010

狗仔王

 新年前和阿志通话,他刚从“赌王”养病的医院回来,准备写稿。“赌王”住院多时,香港报章各出奇谋,派出“敢死狗仔队”日夜追踪。阿志任职的报 社,“靓妹”记者特别多,对“赌王”认识不深,新闻时有出错。连累报份销量下跌。元老级阿志请缨上阵,凭着非一般的私人交情,直闯记者禁地,独家连连,没 多久被同行封为“狗仔王”。

  阿志帝,身价一点也不“皇帝”。他说:“行情不好,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社长一见报份飘忽,马上裁员减薪,节约开销。我除了减薪,还削福利,再减就没了,这把年纪一旦失业,就只能靠综援过日子了。”

  阿志称帝之前,做过各行各业。几年前我 在香港遇见他,他只是一名普通记者,跟着一群狗仔到山顶医院采访林青霞生孩子的新闻,问我有没有兴趣跟着他夜探房,我笑他胆大包天,他说香港记者都是这 样的。后来居然让他挖到猛料,还意外发现消瘦的罗文,一箭双雕,连罗文患癌的独家也写了出来,一夜成名。

  阿志事业顺利,婚却亮起了红 灯。老婆怪他只顾周旋于名、熟女之间,忽略了夫妻感情,一气之下,带着孩子走了。已不年轻的阿志近年独居在新界,每天赶火车、赶地铁到九龙上班,工作十 多个小时,身不由己。尽管“狗仔王”不必自己开车、拍照,但面对一群以你为榜样的年青狗仔,你好意思交白卷吗?

  “赌王”回家养病,找新闻不如在医院方便。阿志已转移视线,把焦点集中在一群“夜蒲”的艺人身上。问他下一站会到哪里?他苦笑;“先去法庭听夜蒲客的是是非非,再到医院做体检; 每天睡那两三个小时,机器全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