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动静

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唯独我是在芽笼三巷内,一处叫做甘榜福顺的锌板屋诞生,我是在福顺村住到10岁,在大环境变迁当中才搬到组屋区。

  福顺村是依河而建的沼泽地,1960年代中开始,在政府的工业化计划下,那里被规划为轻工业区,于是填河修路拆迁,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动作后,岛国、家园、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回过头来不免深有感触,所有人情与事态都在变动,一刻也没有静止下来,只是变动的规模、速度各有不同,我们凡俗眼光看不出来罢了。

  以我们有限的形寿,察觉外在事物的变动,假设范围小变化快,又是人为操作,觉察自然容易,比如马路景观变了、附近盖起了楼房、家居环境改了,这些都直接看在眼里。

  倒是大范围、时空推移间的缓慢变化,好比山川大地的沧海桑田,凡俗眼睛就看不出来了,我们往往把动看成静,把生灭现象误解为永恒。

  如果能够以一种分解的、打破常规的角度,看时间万事万物,不过都是“暂时的聚合体”,任何的人、事与物,都是时空交错之间,电光石火的短暂交会。

  怎么说呢?川流不息的一条河,一道布,看似重复流动形成一体,其实只是亿万水珠的聚合,分分秒秒稍纵即逝,前一段和后一节并不相同;巍然屹立的高山,也是无数沙石、植被的堆积与组合,“山湖河海”不过是人所赋予的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

  再回过头来看人情世故,无一不是暂时的组合,小至夫妻与儿女的一个家庭单位、公司机构,大到社会与国家,它们无论大小,都在发生或是细微、或是显著的变化。

孩子们长大了,分开独立了,原先的成员也就散了;公司生意兴隆壮大、分支机构多了,惨淡经营垮了、倒闭了,这样那样的事态变迁不断出现;国家社会不也一样,领域扩大了缩小了、建立了灭亡了,人类历史来来去去,皆跳不出这个框框。

  所以我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世事,便会豁然开窍,原来你以为能牢牢把握的东西,不管金钱财富、权利地位、健康和容颜,到头来全是镜花水月,一样都留不住。

  与其为了短暂的、并不牢靠的东西,争到你死我活,打到头破血流,惶惑不可终日,还不如设法让更多人快乐,当然“分享”也是一门学问,在无法参透生命真谛,不晓得“空”为何物下,分享往往又是另一种争夺。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习惯

  最近带一个香港设计中心组织的旅行团逛上海,团员都是香港人,带他们在前法租界里漫步,在梧桐斑驳的树影下说说那些传奇和故事,那是我最乐意向别人推销的上海。

  由淮海路穿过新康花园,这花园别墅一样的新式里弄收藏着一排排嫩绿的房子,30年代的电影明星赵丹就曾经住在里面,穿过弄堂到兴中路,这就是我的地盘了,我闭着眼都能走。走入我住的克莱门公寓,西斜的阳光让墙上的红砖变得温暖起来,我最近想要搬家,但是看着看着也很不舍得。

  在上海7年多,我还是住在同样的小区,邻居每天几点开始弹钢琴吊嗓子,我都一清二楚。对我而言,改变并非太难,但更多时候人的生活习惯还是十分顽固而一成不变的。在上海,我每天都到家附近的咖啡馆买一份26元的早餐,两个面包外带拿铁,这样的生活习惯莫名其妙的维持了几个月,后来发现其实我也不怎么喜欢那味道,只是习惯了,不想多想,习惯让人变得懒惰而将就。

  在城市山民的庭里总结两天的行程,大的广玉花散发着若有似无的幽香。团友们似乎也惊讶于上海有那么多有趣的角落,这让我想起刚来上海的时候,也觉得这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对城市动物而言,上海是很容易让人一见钟情的,无论是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风光和沉淀下来的底蕴,或是21世纪上海风风火火的转变和勃勃朝气,都能轻易挑起你的爱意。然而7年住下来后,我和这座城市的蜜月期早过了赏味期限。爱一座城市,正如爱一个人,曾经最纯洁的爱情,其实也能轻易的被消耗掉,由爱到习惯到不爱,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不断有人问我喜不喜欢上海,其实我也只是习惯了她,但习惯会局限一个人对更多天地的想,不敢往更陌生更远的远方出发。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原来,孝,过去被尊为百善之首的行为准则,在现代以功利为依归的社会里也要承受严峻的考验。考验的方式免不了还是以功利为基础,从“唯我”的角度出发,用“价值”来衡量行为,然后判断对错。

   这样的思考方式本身或许没错,但是,倘若以为此乃用一切皆准,那就错了。错在于以为对天下万物万事都能订个以利为单位,再以量乘之的价,一切都能待价而沽漫天开价就地还价,“买、卖”双方同意,就此成交,谓之公平交易。然而,人类社会的行为,到底不单只是作买卖;公平,更不是一种仅含绝对数值的概念。

  最近报章上就出现了讨论孝道的议题,其中的议论虽不见什么新意,但久不久浮现一次这样的议论,倒是可以从中审视一回,像孝道这样的 东方文化传统中曾经是不能“议价”的规范准则,被不曾间断的功利急流的冲蚀下,还幸存多少?到近年需要劳动立法来规范身为子女者必当奉养父母的“天职”, 又说明了什么?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早落伍了。很多过去要被斥责为忤逆不道的论调,早已时有所闻,而且被当成是此乃个人行使发表 个人意见的权利而不存诟病。例如像这样的论调:父母之生下孩子,并不是孩子的选择,孩子在此父 / 母与子的关系中不是抉择的一方,故对由此关系所附带的一切,不应负责。即使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尽责地养育孩子,父母也不应该期望孩子在父母年老 时予以奉养,并视此为理所当然。养儿防老的思想必须摒弃。因为这样的思想等同于父母把养儿育女当成是投资,把子女将来奉养父母当成是合理的投资回报,根本是一种商业行为。事实上,未必所有的投资都会有必然的回报,子女会奉养父母,投资有报;不奉养父母,不就投资失败而已。更何况,父母未得儿女同意而投资在儿女身上,又要儿女保证负担回报,那太不公平了。别的不说,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给父母带来的欢乐、充实与满足感,不也已经是给父母得到无限的回报了吗?父母还要求什么?

  孝之被残践至此,也难怪人口替代率每况愈下

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

适者生存

  车子从中山口岸驶入开平的一路上,都是工厂。刚好是放工时间,在一栋栋极其相似的厂房间,我们看到这些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小至罐头卫生纸,大至电脑机器配件,日夜打拼的年轻中国工人。

  什么样关于中国工厂的报道和员工自杀的新闻都不如自己亲眼所见。工厂高耸矗立的烟囱冒着浓烟,工厂区的天空是浊淤的黄色。窗外,你看到系着马尾的女孩子,长得就像大学时代的同学,穿着制服往宿舍的路上走着。你看到充满活力的生命,把青春献给了单调的厂房、单调的工作。

  在报章上,这些年轻人说:生活的一切内容都是工作,每天走同样的路从宿舍到工厂,再从工厂到宿舍。没有娱乐,没有知心的朋友,不需要展示任何的个性,你只是一台机器。

   不晓得为什么,这样的话也反映了许多人普遍在过着的生活:大概百分之九十九的生活内容都是工作,大概每天都走同样的路上下班;不少人没有娱乐,就连周末假日也照常上班,经常带工作回家忙到三更半夜;更不要谈什么知心朋友。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不需要展现太多个性,你只是公司客户老板的一台机器。

   一些很有“人权意识”的朋友认为要将个性和青春归还给这些二十岁的中国孩子。但其实剥夺个性和青春的工作就在我们身边,岛国的女佣们就是最好的见证。这 些年轻女人在富裕的国度出卖劳力,拿第三世界国的薪水。她们没有雇主的同意不准出门,是二十几岁的女人却不能展示女性的魅力,雇主甚至不让她们交朋友。谁要自己的女佣展现太多个性?

  到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差不多,快乐与悲伤甚至压力的程度都不会相去太远,只是个人如何应对罢了。今天的世界,资讯过于发达。让我们都对其他人的生活产生无限幻想。有了比较就贪心了,而且往往是物质上的。有了政府组屋,就受不了中国人买圣淘沙那些贵得要命的房子居然还说很便宜。于是这个世界在你的眼里就变得极端不公平。

你想到你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他们如何辛苦地经历当年那些比今日更加不“人道”的日子,才有子孙后辈的今天。他们只知道努力和付出。

  所有的人都对生活不满,觉得世界欠自己。不然你就改变世界,不然你就放下“个性”,加油吧。这绝对是个适者生存的世界。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我家附近的地铁站

 我家附近有一个地铁站,它的名字叫湖畔。从我家客厅的窗口望出去,一眼就可以看到它。

  每当上班时间,在这儿等候乘搭地铁的人总是十分拥挤。即使在平时,也有很多人在这里上上下下,因为这里有一个巴士站和一个德士站,人们可以在这里转车。

  地铁站的下面有好几家店。其中有一家面包店,生意非常好,尤其是在早晨,那里往往排了长龙,因为很多上班族来买面包当早餐。此外,还有一家卖豆花水的,也是顾客如云,生意兴隆

  这个地铁站仿佛一个美丽的花园。因为它的四周种了不少花草树木。最吸引人的要算是附近的裕廊湖了。站在地铁站的月台上,就可以欣赏到湖景,令人心旷神怡。

  我爸爸喜欢搭地铁上班。他只需两三分钟,就可以走到那里,十分方便。偶尔,我们全家会从这里搭地铁到裕廊坊去购物。

  因此,我觉得住在地铁站附近,交通非常方便。

地铁四通八达,能把我们带到四面八方

贪玩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事已从我的脑海中溜走。但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它使我吸取到一个深刻的教训。

  那天放学后,小飞邀请我去他的家玩最新的电脑游戏。我一听,马上就答应了。我心里想:我在小飞家玩一个小时,妈妈应该不会发现的。于是,我们有说有笑地向小飞家走去。

  到了小飞家,我一进门就看见房里有很多玩具,比如小飞机、积木、电脑游戏机等等。“哇!”我兴奋地说,“你的房间好大,难怪可以放这么多玩具。”

  小飞打开电脑,让我先玩。我一坐下去,就被迷住了。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小时,已经四点了,我还玩得不亦乐乎。忽然,我看了一眼时钟,想起妈妈会担心我,立刻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我一边跑一边想:完蛋了!刚才忘了通知妈妈!

  到家已经是五点了。妈妈一看到我,顿时气得火冒三丈,狠狠地训了我一顿:“你可以到同学家里玩,但是你要先通知我一声!你知道我有多担心你吗?”我低着头,满脸通红,静静地听着妈妈的教训,心里羞愧万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次的教训,我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放学后如果到朋友家里玩,一定要先通知妈妈。

让妈妈放心,

你玩起来也会更安心!

一件好事

公园里有绿油油的树木和草坪,还有五彩缤纷的花儿,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景色真迷人啊!我和哥哥打算去公园跑步,呼吸新鲜空气。

  不久,我和哥哥跑到一个斜坡的下面。突然,斜坡上一名推着婴儿手推车的妇女不小心把手一松,婴儿手推车自行向斜坡滑了下来。

  刚好,我和哥哥看到了。哥哥跑上前,伸出双手,及时拦住了车子。婴儿吓得嚎啕大哭。婴儿的妈妈着急地跑上前,将婴儿抱在怀里。

  婴儿的妈妈对哥哥说:“谢谢你,谢谢你。要不是你,后果真不堪设想!”哥哥说:“不客气!助人为快乐之本啊!”婴儿的妈妈一边往回家的路走去,一边对我和哥哥笑着挥手。我和哥哥又继续跑步。

你的哥哥真是眼明手快

纸的质感

前有商家书店入口处设临时摊推销电子书,当时觉得颇逗趣,电子书在传统书店登堂入室,究竟起着阅读辅助作用抑或威胁

  我每隔几天会往书店,电子书摊总是乏人问津,不久书店举行促销,买书付款的人排成一条龙。这下子我可以肯定绝大部分爱书人仍然喜欢手握一本书的实质感觉,至少未来几年会是如此。

  从小爱阅读,每每把新书买回家会小心翼翼翻阅,深怕不小心把内页折坏影响阅读情绪。尤其喜欢新书的味道,那是纸张透过印刷机和墨汁混合的独特气味,淡淡地,唯有把新书挨近才得出,是电子书无法提供的“书卷味”。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质感。从编辑、封面设计、内容排版、字体的选用、纸张到印刷,每个环节都是重要考量。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书籍出炉后,走入书店的感官体验,找书的乐趣以及拥有的欣喜。

  前阵子看了日籍书刊设计创意总监木村裕治的个展,他在1980年代曾为日本版的“Esquire”做美术指导。杂志的主要内页采用光滑纸,彩照印刷的效果其佳,至于软性内容如文化艺术则选用略粗的woodfree paper,朴实不浮夸。“一刊两纸”在许多时尚杂志沿用至今,不仅增添阅读的层次感,同时让纸张发挥其效用。

  由于处理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纸张的应用,我的工作每天离不开千奇百怪的纸张。市面上纸类繁多,名称多得无法记牢。纸和人一样,来自各国籍,有不同气质、性格、体积,甚至是脾气,因此印刷效果迥异,有各自的精彩。

  修平面设计时,什么美术史、字体美学、印刷过程等,统统必须懂,唯有纸的特性没得学。想必纸张没有一个教学规范,靠的是设计师本身的意念和feel。正是如影随形、不着痕迹的feel划分了传统书籍与现代电子书的关系;书眉在弹指间扬起,思绪在字里行间徜徉,有质感的阅读往往让人多一份深切的体会,读毕仍有一丝余温萦绕心底。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回味

从勿洛总站搭乘26号巴士到大巴窑,我坐在后排左边靠窗的位子。巴士经过芽笼与基里玛路交界处,刚好是交通灯转红。我的视线望向窗外不远处。

  40年前那里的路边,正好是巴耶礼峇巴士公司的“车头”(总站)之一,我每天搭巴士到德明上学,就是绿色的巴耶礼峇巴士,依稀记得是2号巴士。

  当年巴士的拥挤程度,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很多时候为了上车,我们半个身体“吊”在巴士门外,人随大巴在车来人往的街上摇摇晃晃。尽管如此,当年神通广大的剪票员,还是有办法把票到你手上,不让任何人“白搭”。

  前天和40年的老同学喝咖啡谈及,又想起当年在岛国普遍,今天已销声匿迹的一些生活场景,比如放风筝的一幕幕。虽然现在也很多人热爱风筝,但与从前的好玩与刺激,今天然逊色不少。

  我们从前放“拉央”,比划本领不是造型与价格,而是“对决”的功夫。当时的风筝线得经过“加工”,就是将日光灯管击成玻璃粉,掺入牛皮胶去熟糊,绕树干晒干后玻璃线利如刀

  风筝上天时还有个助手在旁,在头手与对手“厮杀”过程中,负责听候命令收线放线,两只风筝在高空决斗,地面围观者很多,将对手解决的确十分过瘾。

  当年风筝对决的规矩就是,失败的断线风筝,谁抢到就是谁的,于是一有风筝随风飞扬,大家拿着绑上树枝叶子的竹竿群起直追,身手敏捷的孩子,放风筝根本不花钱,而乐趣确实无穷。

  无穷乐趣还有抓打架鱼、蜘蛛、打石弹等等童年玩意,这些陈年童玩如今都被淘汰了,但是它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痕迹,让我们这些中年人,在茶聚的当儿,有说不完的丰富话题。而这一切所代表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无法替代的共同感情,这样的共同记忆更是无法复制,也不能还原,它们就像流逝的岁月与青春,过去也就过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

  然而,回味还是一种美好的努力,即便如此,也需要一群有着共同经历的人,人是感情的动物、有情的众生,他们不会仅仅为了物质成就而生存。

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如果没有你

在台北小住几天,一个晚上,从夜市步行回返住所,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音乐之声,似“一代妖姬”白光所唱的“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的旋律,心里想,哪一家的卡Ok唱得这么大声。

  啊!原来音乐之声从一辆收集垃圾的卡车传来,在不太明亮的路灯下赫然发现家家户户有人扛着准备好的垃圾袋“上”。

  台北人的垃圾袋与新加坡人的垃圾袋不同,他们将垃圾分类,纸张、饮料罐子食物残羹等分门别类,让垃圾处理单位容易处理,据说,这是一种环保措施,台北市民培养起这种好习惯之后,大大地减低处理垃圾所耗费的资源。

  距离小住的住所不远是一个夜市,纵横几条街道的店是餐饮业的小铺子、百货、服装等的小店,街边多数是贩卖小吃的摊子,现煮现卖,南北风味,闽粤美食相当齐全,是我们享用晚餐的好地方。

  第二天上午,我们再到夜市的小店吃早餐,街道上看不到昨晚夜市的痕迹,几摊卖菜,卖水果的阿嫂在招待徕顾客,由此可见夜市的摊贩和逛夜市的顾客的自律精神,穿过一个小公园到地铁站去,公园也挺清洁整齐,虽然有清洁工人打扫公园,公众的自律精神还是很重要的。

  新加坡人多数住在政府组屋,旧组屋的每户人家几乎都可以在厨房的垃圾槽扔垃圾,近20年来所建的组屋改为每层楼只有一个垃圾槽,只需用脚或用手掀开垃圾槽的盖子,便可以将垃圾袋扔下去,偏偏就有一些人将垃圾袋放在垃圾槽旁,不顾公共卫生。

  我们的公园到处都有垃圾桶,清晨到公园运动,到处可看到饮料罐子,矿泉水塑料瓶子,甚至食物盒子,享用公园的人并不在乎环保或公共卫生的课题。

  从电视新闻的画面,我们常看到台湾立法院的男女议员扭打的场面,推倒对岸到访的官员,聚众呛声的混乱场面,其实这都是政客们掀起的乱象。我们的社会秩序井井有条,让外国人羡慕不已,然而我们的国民在地铁、环保及公共卫生的自律精神方面,与他们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异想天开

 廉价航空的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与航空利益相关的人都有反面的声音。尤其是我们岛国,贵为世界航空交通的一个重大枢纽,拥有世界第一的空港,又有 世界第一的航空公司,一提到廉价心头就紧,眉头就,允许廉价航空开花结果,岂不是挪石砸脚?如果乘飞机这回事变成雅俗共赏,飞在天空的尊贵地位,岂不岌 岌可危

  事实证明,有很多设想不是不具可行性,关键在于要有异想天开的人。有人异想天开之后,就肯定有大批人,因为各个方面的顾虑,会想方设法,说明天开之不可行,甚至是天开之灾难。说到底,大家都希望维护着现状所付予的既得利益,而以白眼视之,拒绝此天开之妄想有可能带来的良性改变。

   廉价航空风行的速度与爆发力被证实是抵抑不住,通过机场的人次统计,增长的最著动力来自廉价空港。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价不廉”的传统航空其实并 不至于因为廉价航空的起而羽,该乘“价不廉”的还是乘“价不廉”,根本不会让廉价“诱惑”而改航。是大人们多虑了。

  反向观之:廉价航空其实激醒了一个沉睡着的市场需求。过去由于乘飞机“价不廉”,很多想要去的地方去不了,有更多想多去几次的地方只能勉强去一次。很多地方,虽然也可以不乘飞机改用陆路交通,只是舟车劳顿,费时费,要有时间配合。如此这般,去意全消了。最重要的是,对好多在过去要乘飞机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的人,天果然开 了。廉价航空舒解了很多人的忧虑,活了庞大的性航空交通需求,根本就不必与“价不廉”航空分一杯羹

  说到这里,我们尚未说到这骤然之间增加的许多“流动人口”一并带动的后继活动。再扩散开去,异想天开就不容小看了。

屎壳郞

4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赛终于开幕了。

  当“银鹰”特技飞行喷射机划开南非天空的那一刻,“彩虹之国”的门也跟着打开了,拉丁天后夏奇拉的歌声跟着响起,告诉我们未来的这一个月是属于“非洲时间”。

  今天,非洲人在南非这块土地上涂满了原始与激情的浪漫色彩,他们把对自然的爱和歌颂搬上了世界杯的舞台,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开幕礼上没有大费周章的科技效果,没有如梦似幻的视觉享受,也没有眼花缭乱的烟火爆破,非洲人以他们最简朴,最实在的歌舞与热情感染了全世界,他们的笑容就是一弯灿烂的彩虹。

  开幕礼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只巨的“屎壳郞”,也即是我们俗称的“推粪虫”,我以为这是非常有创意的安排。

  非洲人说,“屎壳郞”在非洲的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增强了土地的肥力。

  我们看到的却是,“屎壳虫”的不屈不挠推粪的精神,与那大力金杯上奋力举起整个地球的大力神是一样的。

  有人说这是“臭虫踢足球”,我想只有口臭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一直在期待一个能够比美北京奥运的开幕式的神话,我们一直以为所美丽与感动必须是神奇梦幻,绚丽多彩和声势浩大的伟大场面,因此我们动用了最好的人材,最先进科技,最昂贵的制作费去超越过去,完成梦想。

 这次南非的世界杯开幕上科技含量少,多的是人们脚踏实地的表演,“嗡嗡祖拉”的强劲“呜呜声”正是非洲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没有大导演,没有大银幕,没有大爆破,一个小时的欢乐歌舞把我们带到广阔的非洲草原上,让我们与狮共舞,与狼共舞,与全世界共舞,这就是非洲人的梦想。

  幕谢了,球赛开始了,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那只在暗夜里默默滚动粪球的“屎壳郞”。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香蕉树

1997年李豪老师送我两株香蕉苗,是她家后院特好的种香蕉,长成的高度不及一人高就开花结蕉,而且风味香甜。

  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好阴湿,在此热带地区,一年中任何时节都可栽植,每星期可发新叶一张,由树心先抽出一卷如棒的叶卷,长长展开。叶片随树的高度越长越大片,直到突然长出一片小叶,那就是它要长花苞了。

  花苞花形和颜色都像极了一朵未开的大荷花,然而它是垂下躲在蕉叶下,状似偷偷地长出来,很是有趣。印度同胞喜欢用结蕉后的花苞头煮咖喱。去掉花苞头,更能使长串的蕉结得更快更好。

  每株蕉树只能结一次蕉,这串蕉上能结六到八爪蕉,而每爪蕉可结10条香蕉,大小不一,视蕉树的健康状况而定。

  初种蕉时看着亭亭玉立的蕉树很是开心,但总有人去采割蕉叶,用作糕点的垫底,或蒸鱼或当餐盘,还特别选割完好或新长出的蕉叶。残缺的蕉树失去平衡的美,有如缺手的舞者,令人看了心痛。

  受伤的蕉树不会因被割去蕉叶而多长新叶。当它长到一定数量的蕉叶时,还是会开花结蕉,但缺少光合作用的可怜蕉树必然长不好,当然蕉就结不多也结不好了。

  好在每株蕉树长成时,在树旁能发出4到6株小蕉苗,新的希望就在于此。我发愿要种200株蕉树,如此每星期就能有200片新叶,新叶比爱用蕉叶的人们所需来得多,这样就总有长得好的蕉了。

  我先觅得一片三不管的地种起来,五六年下来蕉树已不下80株,延展整齐成行成林,天天能见着蕉树开花,成串的蕉和破土而出的蕉苗。大片蕉叶随风舞着,和近处几株椰树相应和,南洋蕉风椰雨的景致就在眼前。采叶取蕉,观赏实用两相宜,原本的一片杂草地而今已是大家的蕉园。

去年5月3日李豪老师故去,每每看着这片蕉园就如同见到李老师。她毕生培育爱乐新苗,维护着所发起的合唱团,维护着合唱团团员,维护着一群爱乐乐友,我愿以这片属于大家的蕉树来纪念她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家园

近日从台北搭乘东航班机到上海,下午三点抵达浦东机场,现在出国的中国人很多,回大陆的航班,往往中国乘客居多,但这趟飞机从台湾过来,由于陆客登 台还有些限制,因此乘客多数是台湾人。

  境处右边是中国公民柜台,排队者寥寥无几,左边外国人柜台则是长龙阵,在我前面的一个台湾女 子,以为我是台胞,用台语和我谈了起来。

  她说如果要“自认中国人”,而到中国公民柜台办理入境,政治上相信会受欢迎,但她拿的是台湾护 照,而且生在台湾,所以不会为了“方便”而站到另一边,因为她说“始终过不了心理这一关”。

  我想这是一种家园的观念,我出生、成长在新 加坡,从狮城贫穷落后,到独立自主成为先进国,我都没有离开,那种先天的情感因素,不会被外界任何诱惑所虏。

  很难想象有那么一天,我回 到樟宜机场,面对与我语言口音相同,爱吃罗惹叻沙海南鸡饭的边防人员,却告诉他们我是外国人。

  毛泽东有句名言,出自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一句说的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有相当程度的经典。

  即便纯属天然的亲子 之爱,不也有个缘故,是靠血缘所系,所以非亲非故、无亲无故的异地他乡,要对她萌生爱意,当然必须客观条件的配合,追根究底无非利益,世上的确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尽管有缘有故,先天的“爱情关系”,到底与条件结合的后天感情,本质上有很大差别,虽说两者之间都有利益输送,前者的利益仅仅作为手段,后者恐怕较倾向以利益为目

  然而现代商业社会,家园观念往往也入“企业元素”了,所以利益捆绑很是自然,这是需关 系的结合,双方都在讲究回报率,这就是其缘故所在。

很多时候这样的结盟,背后涵义大家心照不宣,家园观念还是得常挂嘴上,但人总有习性和惯性,哪方山水养哪种人,不是换件衣服就能改变那么简单。

   还是要坦诚说一句,这只是观念的差别,与对错毫无关系,人各有志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所以无须排斥观念不一样的人,也因为观念的差异性,这个世界才更加精 彩。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为什么?

有朋友说以色列父母关心上学的孩子,最常问的问题,不是测验考几分?作业做完了没有?而是:孩子,今天上课你问了哪些问题?得到什么答案?都明白了吗?
  大多数孩子在少不更事的时候,天生好奇,日常生活中所听所见,有很多不明白,想不通,自然而然追根究底,老问大人为什么?
  过去资讯不太流通,读书、思考、观察、提问是解答心中疑团的方法。其中的提问与观察,更是最快捷的方法。大人总是这样教孩子的:多用眼睛看,多用头脑想,不懂的就多问。所以问为什么便不知不觉地成了一生的能,对人对事对自己,不断地问为什么。活到老学到老,首先得持续这种问为什么的精神态度。
  或许现在的资讯流通管道太发达了,孩子们天生应该不断地问为什么的阶段,在资讯泛滥的日常生活中,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提早结束了。真的,很难遇到勤提问、爱思考的孩子。为什么还需要问为什么呢?当你还没有想到要问什么为什么,排山倒海而来,无时无刻不把人困着团团转的资讯,真的假的、好的坏的、完整的破烂的、有的无的,人都活在沼泽泥泞里,难为地不方向,游不得走不得,甚至不知道该不该挣扎,哪还问为什么?
  所以,对人而言,知识已成为:你只需知道它在,不需认识它本身。不需问(甚至连提问的技巧也不必学),不需得(信手即可拈来的何需拥有?),真有需要,网上一搜,一大堆。
  兹观察时下年轻人,不提问者何其多。然而他不提问并不等于他懂。当你反问他,他的答案最老实时是不知道;碰到不能说不知道的时候,他就可能举一反三天花乱、顾左右而言他,大圈子绕着跑,就是没回答问题。那过程,和自己上网搜索的答案一个样儿。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这就是隐匿

隐匿受不了我的爱到处开分店,就是很小气地不肯开一间给孙维民。孙维民是她的偶像。辛波丝卡、波赫士和夏也是她的偶像。她说:“我的分店少之又少,每一间都是旗舰店,不像你这么小气……”让我笑不可抑。这就是隐匿。

  一厢情愿地以为隐匿和我一样自闭——“自闭”这两个字夸张了些,好吧——一厢情愿地以为隐匿和我一样孤僻、遥远而神秘(我是作神秘),讨厌群体生活,憎恨团体旅行,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名叫做什么……当我发现隐匿居然也有名片,而且名片上面还黑白字印着她的真名,打击很大。我还发现,隐匿之所以取“隐匿”这名字,只不过是因为她曾用过的一个洋名叫做“Enid”,音译成中文就是“隐匿”。就是这样而已?就是这样而已。

  隐匿就是台北淡水有河book的老板娘,也是少数我喜爱的中文诗人——虽然她一点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诗人,她只在乎自己是不是人。可是显然隐匿对自己跟那种自称“人类”的动物拥有相同的学名非常不满。如果隐匿不是草食动物的话,如果隐匿不是那么讨厌肉味的话,我想她一定很乐意吃人肉——还有什么动物比那种自称“人类”的动物更该被吃的?

  “你到底有多少个偶像啊?”隐匿问我。我说:“不多,大概有两百个吧。”

  我答应她要好好反省一下,或许我对偶像的要求太低了。问题是,我从来没有要求过我的偶像什么,我只不过发掘了他美丽的一面。可是,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爱的不光是他的好,也是他的坏。对,我的偶像之所以是我的偶像,就是因为他不光是我的偶像,他也是他自己,他也是一个人。我不想分析我的偶像,我不想评论我的偶像,我只想爱他。我甚至不想把他在“偶像”这两个字里面。我非常喜欢波赫士说的,他说:“我希望我能够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诗人留在你心中。”

  而隐匿,在我心中,她是少数我愿意分享“有的没的”的朋友,不管她是不是诗人,不管她是不是人。

  有一次隐匿写了一封电邮给我,我觉得只要加上一个题目《这就是隐匿》,就是一首诗了:“今天非常热/猫咪依然跳到我大腿上/并且无限依恋地/把耳朵靠在我的胸前/聆听心跳/脸上露出超享受的样子/而且把嘴埋进下/真是火上加油/(虽然心里还是很甜蜜)/真想把她推下去——”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中医接班有人了

5月28日中午,走到“现代科与中药展”会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个来自伊布拉欣小学的学生,对着一批乐龄人士主持中药知识问答游戏。当众答对 问题时,小孩响亮的声音“对了”,引来一片欢笑声。我虽然也算是老中医了,也坐在那里,浸润在老少欢乐气氛中,心中浮现出中医接班人的未来形象。

   那是新加坡中药公会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现代“科技与中药”展,是配合报业控股华文报团的书展,同时展出各种中药材,也让观众多认识中药产地及功效。 这个展出摊位由伊布拉欣小学一批学生主持,负责培训的是该校华文老师林秀玉。她是从一年级就从浅入深的逐步在课堂教导学生从饮食保健上的名词学习华文,还 出版中医中药名人故事漫画书,让更多小学生提高华文语的认识。之前早报曾报道伊布拉欣小学华文老师教导中医药知识,学生学起华文兴趣比较大。

   几个学生不只学到了中医药知识,还学到了主持会场经验。在那么多成人的眼睛盯住下,不慌不忙的出题,解说中药知识,发奖品等等,大将风度,纵观中医 学院学生,学得那么多的知识,要他们上台主持这样的场面,恐怕还自叹不如!那个叫陈靖恒的五年级学生,个子很小,讲话大声,语音准确,未来前途无可量。 如果每所小学也能模仿林老师的做法,我国小学生怎么还会说华文难学呢!

  这次展览让公众不只认识中药饮片,也辨认一些容易被误用的药。如:一些药店将大血藤取代鸡血藤,水线草当为白花蛇舌草;还有一种叫密蒙花,用于治疗眼病的,药材店都用结香代替。十年,中药公会同人比较积极宣传与教导中药店多数都能够纠正以前的错误。

2010年6月8日星期二

当我们和昨天相遇

上课时,一个初中生对我说,他在“脸书”上告诉朋友,我是他的老师。他还对朋友说,我讲课时就站在他前面,相不到一公尺。学生的话让我忽然意识到,在教学中心的课室里,我和中小学生的身体距离,的确远比在大学讲堂里和学生的距离来得近。这种“近距离”,往往让我“看清楚”师生之间微妙的缘分

  因为近距离,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一个个从小学高年级过渡到中学低年级的男学生女学生的脸孔,那些正在形塑中的个性,逐渐分明的人生轮廓,竟是如此生动。

  因为近距离,我常在课室里,认出了一些似曾相识的脸孔。一问之下,果然就是几年前,坐在同一课室里的某个学生的弟妹。对我而言,那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私密“脸书”――我在眼前学生的脸上,读到了昔日他的兄姐的赤子神情;与此同时,我也温了当年自己和那学生的兄姐相处的情景。

  如此微妙的“温书”,恐怕连为人父母者也未必体验到。毕竟长期相处,久而不觉子女之间的相似;日日同住,也就没有再度遇见少年的惊喜。

  老师也是人,倘若当年那学生曾经令自己疼惜,那么对眼前酷似他的弟妹,难免会有连学生自己也未必察觉到的关怀。如果那学生曾经令自己在教学上有所,那么眼前的“再版”脸孔,也许是岁月给予的另一次机会,让当老师的人,不动声色地有所“补偿”――对学生,也对自己。

  以这样的情怀来近距离阅读学生的脸孔,我往往选择将“岁岁年年人不同”误读成“年年岁岁花相似”。其实每一朵花都是不同的,是那春天里绽放的姿态相似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只是在老师眼里,那些成长中的生动脸孔,得格外相似吧?  

  那个在“脸书”上和朋友谈起我的学生,问我有没有“脸书”的户头,我没有正面回答他。其实我想对他说,我拥有更为生动的个人“脸书”,也常常“温书”――岁岁年年,对着似曾相识的脸孔,近距离地,遇见还有余温的昨天。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外滩源

由喧闹的黄浦公园跨过马路走进原英国领事馆的大门,就进入了外滩源的领域,原英领馆是一栋闲置多年的古典风格建筑,现已修缮完毕,命名为外滩源壹号,世博期间将用来接待贵宾。

  花园里的老树都被保留了下来,华亭盖盖,在公园里慢游闲逛,独享外滩难得清。一出公园后门就是圆明园路,即是外滩源第一期的核心地区——洛克外滩源。外滩源是上海近年来最具野心的城市改造计划,地产商试图复制新天地的经验,以激活这上海最具有魅力的街区

  过去我经常带着相机到这里流连,衰败的建筑依旧老得十分优雅,皱纹盛满了欲言又止的传说,过去没太多人会愿意花时间听这些老故事。这里曾经是外滩收藏得最好的秘密,现在若带着过去的记忆来到外滩源,之前的印象都要刷新。开发商适当的抹去老楼房的历史尘埃,大刀阔斧的修了破损的历史建筑,将难堪和没有历史价值的眼中钉楼房拔,圆明园路也已经辟为铺以小石块的步行街(又是步行街),那是老上海经常可见的弹格路,某一间你或许会以为自己置身于欧洲。立于路的末端是新天安堂,曾经破烂得叫人不忍目睹,现在整容手术成功,其失而复得的,醒目且精神十足,正如世博期间的上海。

  外滩源虽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但其实外滩源所保留的建筑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比不少外滩上的建筑还要新。皆因此地区过去经常发生火患,加上原有老房子的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拆了再建。由过去到现在,上海就在拆建轮回中成长,在新旧之间拔河,一时的胜利或许也只是一瞬间的繁华。或许就因为她从不迷信天长地久,上海对过客才有莫大的吸引力吧。(传自上海)

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记得几个电话号码?

 在填写表格时,有个栏目必须填写自己的手机、办公和住家电话号码。我搬家不久,一时想不起住家电话号码,当时又没带手机,无法查看联络簿,呆立着好一阵子。

  朋友L遗失手机,赶紧买一台新的,然后十万火急地发电邮给我,请我将手机电话以名片(business card)形式发送到她的新手机。L也请我帮忙“昭告天下”,通知我们共同相识的友人,设法联系她,以便重新储存大家的电话号码。

  设想若是我遇到同样情况,是否也像L一样如热锅上的蚂蚁,仿佛切断了与外界联系?

  我记得的电话号码屈指可数。一来记性不好;二来一直以为以手机储存电话号码万无一失,手机联络簿就扮演了责无旁贷的“信差”角色。况且,重要的号码实在太多,例如银行提款卡密码,办公电脑的登入密码,脑袋实在没有多余空间容纳其他电话号码。

  若有个人生测试题目是考查我记得多少个电话号码,我虽然不会交白卷,可也铁定不及格。然而,有些电话号码我无论如何不会忘记。我的银行提款卡密码是好友A的住家电话号码。A搬家后换了电话,我就跟着更换自己的提款密码。A已经不记得她的旧家电话号码,我却铭记在心。A对我的“惊人”记忆十分佩服,我故作神秘地回应:“当你有意识地将某些信息延伸到自己生活的核心层面,就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读过一新闻,呼吁大家在手机联络簿里输入以ICE(In Case of Emergency的字母缩写)作代号的电话号码,让其他人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够轻易地联系上自己的至亲好友。即使手机联络簿里的电话号码有好几十个,情急时只有某些人是我们诚心迫切想要联系的。手机联络簿里的ICE代表的不仅是一组号码,也凸显谁在我们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陷入不堪设想的困境时,你最渴望谁第一时间守护在自己的身边呢?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逆向

暗夜里一辆大卡车逆道行驶,与迎面而来的旅行大巴猛撞后起火燃烧。造成旅行大巴上三十几条人命伤亡。可怜这些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快快乐乐出游,安安稳稳在国道上行驶也会遭遇飞来横祸。

据说大卡车逆道行驶是因为司机搞错了方向。

其实逆道行驶的行为天天都有,不一定是司机搞错方向,更多的是人们想抄捷径,贪方便,想“偷鸡”。

有时候是因为道路被阻,公路在修补,司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有没有交警就逆道行驶。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种令我捏了一把冷汗的路程。

几天前从深圳回广州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就在某段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我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司机说前方修路,道上也没有明确的疏通路段。反正只有这一小段路,大家都这样做的,很安全的。还好那天我是安全回到广州,如果是碰上逆面而来的旅行大巴,后果就不堪设想

我所在的小区也常有逆道行驶的车辆。原本是单行的车道,到了晚上竟变成双行车道。开车者只为了自己的便利,不想绕大圈子,即使交通警察大队分部就在这条街上,他们也敢敢的逆向行驶。(交警有时也逆向行驶!)

这种违规和不顾他人死活的行为实在要不得,但是却天天在发生。

每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都不一样,但是,所有交通安全的守则都是一样的。如果大家都能遵守交通安全,我们在下一次乘车时也不必捏冷汗了。

而立之言

那天从地铁站出来,走向巴士转换站,途经一片大草场,有一群青年在那里围着一圈玩游戏,好像是附近理工学院新学年的迎新活动。只见他们在这么人潮熙攘的公共场所互相追逐嬉闹,还乐此不,完全无视路人的眼光,仿佛是要炫耀他们挥不尽的青春。我承认,当时我是觉得他们很无聊的,而且有点讨厌他们这么青春逼人。

  不过,青春,不就是要这么肆无忌、任意妄的吗?

  其实,我也曾做过这样的事,就在求学时学校和社团的迎新活动上。当时是否喜欢、愿意,已不重要。如今步入而立阶段,以另一种心境看以前做的那些事,是愚蠢,是无聊,是恶心,是好玩,是有趣,换来的是在云淡风轻的莞尔一笑。皆因当时青春就是本钱,可以任意挥霍

  现在连青春的尾巴都捉不到了,但也不想刻意去捉。因为何苦眷恋已逝去的东西呢?每一个人,都应该安于现在所属的阶段,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成长。

  以前年轻时背包游欧洲,可以先不预定房间,到了那里才找,真的很佩服当时的勇气。现在呢?一定要一切都订好才能安心出游,因为承受变数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出游最不重视的就是住宿,越便宜越好,现在住宿却是出门在外最关注的事项,绝不能马虎将就。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坚持。年少时坚持的是理想,是精彩体验,不让青春留白;现在坚持的是安,是规律,不让变数扰乱日常作息。

  的确,如今的我,越来越需要有规律,也喜欢按着规律生活。或许是渐渐老成了,个性、观点、待人接物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沉淀下来,少了年少时的莽撞,多了一份沉稳,追求的是安定。

  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在我看来,是立定安稳,立定规律,这样到了四十才会不惑。

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早安南洋

不少时候,会心血来潮突然之间很想吃家乡的食物。

  离家越久,乡情似乎越浓。浓情难解之际,很自然的就想起多只有家乡才有的食物。这时候的我,真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人在悉尼,心在南洋。

  萦绕心头的,有唐城“早安南洋”的“古早早餐”。几年前,当它还在大华戏院那边厢的时候,仔细端详那涂上秘制咖椰的烘面包,另加两个半生熟的鸡蛋,瞧着瞧着就已醉酩于浓浓的咖啡香里了。今在悉尼的我,则于昨日的咖啡香里。无怪乎,醉过酒醒的人,还要再来一杯!

  与其他的古早早餐相比较,我想之所以梦萦千里,这档口的名字该是症所在。它不拐弯角,单刀直入,直截就从字号里溢出南洋的味道。不是东南亚,不是郑和曾经下过的西洋,而是到了今天还有很多人自小就熟口熟脸的“南洋”。南洋小学,南洋中学,南洋大学,南洋眼镜,南洋影室,南洋洋服,南洋商报,南洋……

  早安南洋,它似乎正向老实的、忙的、纯朴的南洋人很温柔的了一声:早安。这不只是一觉之后的醒来;它也是岁月渐迷糊,人生快模糊,忙碌步伐的人在江湖,就快身不由己的时候,所需要的柔声呼唤。

  因此,每次回家,总会到大坡和这南洋互道早安!有一年,吃喝之间,耳际传来的古早乡下常听到的鸟声和妈妈声,南洋的农乡风光泻撒满地。去年返乡时候,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九成食客似乎自文化城来,那天的咖啡香,袅袅萦绕“往来无白丁”的下午。

  也许下回再访时,会出现一个阅读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