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传承

星期天,大热天,想吃叻沙。

  打个电话给佐治,问他收摊了没有。电话那端传来他的笑声,下午两点未到,他的叻沙早已卖完,这是意料中的事,没办法,只好改吃福建炒虾面。

  每次回来,必定要吃几道道地的新加坡美食,佐治的叻沙是必选的,不吃会遗憾。

  喜欢佐治的叻沙的浓汁和香味,因为那是我熟悉的味道,40年前他老爸就是推着这股浓郁的叻沙香走过我们老家门口,从那时起,我们一家大人和小孩便是佐治老爸的忠实顾客了。

  70年代的流动小贩卖的都是自家祖传的美食,他们活动的范围也多数是在自家附近的小区。左邻右舍彼此熟悉,往往就会吃出感情。

  佐治是他老爸的唯一传人,他在当年老爸活动范围内的一家咖啡店里有固定的摊位。20几年来一直保持和延续他老爸的叻沙原味。

  一道民间的传统美食,能够在一个年轻人的手中默默的传承至今,着实不容易。

  很多时候,年轻人都会想求变求新,搞搞加盟店,扩大生意。毕竟社会在转型,现在的小贩都已迁到有冷气有人气的熟食中心。

佐治的叻沙虽然不能说远近驰名,但已小有名气,老顾客都已经熟悉和习惯这里的环境。听说下个月咖啡店要进行装修和翻新。装修后佐治还会继续留在这里,这样最好,希望他能再留十年八年。

  佐治的叻沙也叫“加东叻沙”。他是不是本地第一家“加东叻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欢他的叻沙味道,那是传承自他老爸的原汁原味。

  未来他是否会把这个味道传承下去,只有他知道。

理想的橘色

今年夏季流行橘色。走进大街上的服装店里有如推开了小叮当的任意门,一下来到了西班牙南部的橘子国。一排排的衣架挂上了各色调的橘,偶尔还配搭同样鲜艳的粉红。

  都是Prada惹的祸,似乎用颜色启发想象力还不够,偏要让香蕉、柠檬、橙爬上所有少女熟女大婶阿嫂的花衫、洋裙。水果装看似无辜单纯,却极不易穿。不懂得穿的,成不了张柏芝、Anna Wintour,反当上了90年代台湾乡土电影里傻里傻气的乡妹子。

  橘色当然也是英国白人理想的肤色。今天难得出了大太阳,公园里的妙龄男女能脱多少就脱多少,不断挑战在公众场合裸露的尺度。都在晒肉。他们要把白斩鸡,烤成金橙色的肯德基。但英国的太阳常不合作,英国人只好越洋往南走,到法国南部、西班牙岛屿追日去。

  去年夏天,楼上邻居在到葡萄牙放假前特地到日光浴馆“上色”。怪了,葡萄牙的阳光应该大得很,何须做假?后来想到,邻居从事服装业,为皮肤喷色也许对她来说就跟化妆、涂指甲油、穿衣服没两样,可以随着季节改变,可以配合心情更换,也还能为假期预先制造欢愉的气氛。当然从另一个比较实际的角度来看,从英国来到南国海滩,白斩鸡还没来得及变肯德基,就要在别人面前展示比基尼,哎呀该如何是好。

  我在她上色后见到她,吓了一跳。眼前的她好像永远背着光的身影,暗暗的,隐隐发出一点金光。跟理想的橙色有些距离。不过她后来告诉我喷色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局。待她去到葡萄牙,身上的喷漆已退去一层,不太深不太浅,橘黄刚刚好。

  橘肤色如何流行起来,不清楚。有个说法是橘肤色表示富有,有能力出国到温暖的国度晒太阳。所以即使不出国,欧洲的时尚男女都爱为自己喷上橘色。也有另一个说法是,在田里干活的农夫常常曝晒在外,所以脸颊红润皮肤橘色,看上去很健康的样子,所以即使非从事农业,大家也向往有这样的肤色。

  英国电视上的橘人真不少(黑人除外)。X Factor和美国偶像的大台柱Simon Cowell如是,歌星Cheryl Cole 如是,英国凯特王妃如是,连前首相布莱尔和现任首相卡梅伦也如是 。

当政治人物也换上橘肤色,或许该是橘色时尚下画的时候了。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老化

 早上在咖啡店,碰见邻居,打招呼说:Mr Hee!今日拿年假不用上班?答说,已退休了;想不到他已60多岁,赋闲在家。岁月匆匆,逝水年华,一瞬间,大家都是老人了。怪不得在咖啡店里聊天的熟悉 的脸孔多起来,原来许多人退休了。不知不觉我在此组屋区已住了30多年。本区有20%居民年过65岁,是2011年年长者需求调查区,也是最老化区之一。 政府要通过调查,了解老年者需求,以便早日制定新措施,满足年长者需求。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繁重工作,功德无量。

  老化问题全世界一样,但以日本最严重。每四个日本人中就有一名是60岁以上的老人,接近3000万人,占人口的23%,而当中就有25%的老人无依无靠,不过有31%的老人参与义工工作。我们紧追在后,应未雨绸缪,尽早搞好银发族的福利工作。

   现在一眼望去,有许多人拿着特制四角拐扙,有些坐轮椅由女佣推着走,生活得依赖佣人。然而也有些由丈夫推着走,谅非长远之计。由儿女推轮椅的很少,他们 有自己忙不完的工作,压力大,剩余的时间有限,不该强求。若常有带父母出外用餐或四处逛逛,已算是尽孝道了。可悲的是,老年人常说“人老了没有用,等 死”,缺乏好好生活下去的意志力,对参加物理治療没有毅力和恒心,这可能诱发其他慢性病。

  邻居印族朋友,人老退休了,一直呆在家不出 门,后来由女佣扶着沿保健小运动场走,我鼓励他自已走。他开始时女佣陪着小步走,后来迈开脚步走,越走越有信心,现在已不用女佣陪,绕着几座组屋走,而且 更做些软体运动,满身是汗,每天早晨都高兴的举手打招呼,我竖起大拇指赞好。所以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可减少患病机率。

  老年人一生岁月献给社会,建设国家,促进繁荣,应让他们有尊严的安度晩年,协助和扶持他们走完人生的道路。老年人身体状况还好时,也应多参加社交活动或做义工。

捐献

社会上有许多古道热肠的善心人士,深知“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之道,经常把自己所拥有的资产或其它物质捐献出来,回馈社会,造福人群。最常见的就是把财产捐出做慈善用途,就如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和 巴菲特 已承诺的巨额捐献。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不论贫富,或多或少,在平时的慷慨捐助,都是那么地令人感动。

  最近为了搜集牛车水私塾的资料,读到展纶学校谭展纶校长一些事迹,才知道还有另一种不一般的捐献,那就是捐献遗体。原来,1977年谭老师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79岁。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及各个器官捐献给医院作医学教育用途。

   本来,上世纪的人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响,认为人死后得要妥善敛葬遗体,保存全尸。正如儒家经典《孝经》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 之始也。”谭老师出生在19世纪,饱受儒家思想教育, 能够突破这种传统观念,毅然捐出遗体供医学教研用途。这种崇高之举,德泽流芳,实是功德无量。

   在那年代,捐献遗体作为医学用途的人不多。将自己遗体置放在人体解剖室里,任由医科学生剖解,“宰割”,是匪夷所思的事!所以,当台大哲学教授殷海光和 细菌学家严钟智捐出自己的遗体,作为教研之举,令人肃然起敬。不知道在谭展纶老师之前,新加坡有没有人像他一样,在生前就立下遗言,吩咐家人在他死后捐出 遗体。

  进入新世纪,人的观念改变了。越来越多人愿意捐出遗体,供医学教研,以及作器官移植用。上网搜查,知道有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104岁物理学家王明贞,安徽年逾八旬的生理学家汪桐教授,苏州大学杨汝杰教授,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罗德诚教授,此外还有湖北省耳鼻喉科邓德光教授, 他在生前曾说过:“我是医生,我知道遗体的用处”!

  瑞典某医学院的医科学生上第一堂临床解剖课时,赫然發現躺在解剖台上的不是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而是他们已故的老师。原来老师在生前嘱咐,要把遗体捐献出来。老师对他们的教导和关心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还延伸到死后。这怎不令学生们大感震惊,格外悲痛呢?

  没有生命的人,不再有七情六欲,不再有“爱”。但捐献遗体,可以遗爱人间。这种苟利“人”生死以之 (如果有利于人类,生或死也去做) 的崇高精神,确实令人仰止。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营养成分

最近,好多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葡萄酒的商标没有注明营养成分?

  别说营养成分,许多来自法国波尔多与勃艮第以及西班牙各产地的葡萄酒 甚至连葡萄种类也没有注明。来自新世界如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葡萄酒通常会印上葡萄种类,瓶子背后也贴上葡萄酒的基本化学分析数据,例如 酒精度,酸度,pH值,甚至剩余糖分(mg/L)。可惜,这些数据只针对葡萄酒品质与口感表现,一般消费者较重视酒精度,对其它数据只一览而过。

  葡萄酒,到底有没有营养成分?过去5年,世界各大食品生产国如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盟成员国等已经立法强制规定包装食物及饮品须附上营养标签。既然如此,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葡萄酒的营养成分。

   葡萄酒是由葡萄汁的糖分经酵母的作用而产生的酒精。经过下胶澄清、陈酿等步骤所得的葡萄酒不只含有酒精,也含有葡萄汁的残余糖分。酿造红酒时,葡萄皮与 葡萄汁一并发酵,陈酿时间长达数个月。其葡萄皮带有抗氧自由基与丰富的铁质,难怪19世纪的医生以红葡萄酒来医治贫血病。以下是我从美国农业部及多个葡萄 酒产区科研机构搜索的结果:


红葡萄酒(分量:5 oz 或者147 mL)

热量(Calories):102

总脂肪(Total Fat):0g(饱和脂肪Saturated Fat:0g)

胆固醇(Cholestrol):0g

钠(Sodium):7mg

总碳水化合物(Total Carbohydrates):2.41g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0g

糖(Sugar):0g

蛋白质(Protein):0.28g


   白葡萄酒的卡路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较红葡萄酒低。这与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有关,因为发酵过程只采用葡萄汁,少了果皮的营养成分。同时,为了保存果实的 鲜味,发酵时间较短,提取的物质也相对的减少。在搜查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其它酒类如啤酒,伏特加(Vodka)与杜松子酒(Gin)的卡路里与葡萄酒大约 相近,分别为130及100。

  以上数据只供参考,饮酒应当适可而止,别把它当营养饮料或解渴之用。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

停下来再走

终于,我让自己松绑了,向公司请了长 假。谈何容易,包括说服自己,尤其是不服 输的自己。总觉得自己是行的,不知不觉中 就把一切有的没的责任往自己背上扛,日复 日,年复年,活得像极一只驴子。直到后来 躺在床上夜晚不能寐,次日凌晨四点被梦魇 惊醒,睁大眼睛赖在床上不想起床去上班, 可怕的是一颗心还咚咚咚地加速地跳,像要 跳出胸膛似的。 我意识到再不停下脚步,可能遭殃的还 不只是身体。那天是哭着去求上司的。他大 概看出我切切的急需休息,居然批准了,我 儿向他跪地叩谢。不止一位同事对我说:“好羡慕你啊!可以暂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我 想起不久前刚离职的一位朋友这么对我说:“真的!离开是好事,什么工作环境嘛!离开后我 正体会到原来我们平时不在意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清新的。” “你想象得到吗?那种起得比鸡还 做得比牛还苦,吃得比猪还糟的生活吗?”那位同事的这番动物形象化描述,把我给逗笑了。 接下来的日子是,可以看到我无所事事地站在公园的一角与那棵长得异军突起的竹子在做精 的交流,你怎么长得这么高呢?你长这么高会幸福吗?你难道没有被一些心胸狭窄的小人因 恨吗? 但见风中竹子迎风摇曳,依然无言挺拔高雅。突然,我发出会心一笑,是不是也该学 竹的高贵情操,虚怀若谷?想起自己不久前在工作中屡遇一些不如意事,不外是因为心胸狭 小人刻意陷害,内心虽觉伤感,但也无奈,还是放开胸怀吧!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希望放 假的我,重新亮丽出击!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台北漫游

中国媒体朋友一到台北,第一印象竟然是怎么那么破。台北本来就不是一座特别漂亮的城市,不熟悉台北的人,走在西门町等地,也会发现其实和中国国内的步行街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我热爱台北,也自然希望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好,于是我在台北当起了临时的导游。

  第一站就去永康街,那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台北小风景。如果饿了,先去永康牛肉面打牙祭,我总点半筋半肉面,吃饱后到永康15吃著名的芒果冰,这家永远客满为患,隔壁的芋头大王的芋头芒果冰同样美味,却总没有人潮。

   永康街上好吃的餐馆实在太多了,走过吃古早味台菜的小隐餐馆,到位于永康街附近的“学校”咖啡馆泡咖啡馆。学校卖书卖咖啡卖家具,更卖一种台北难得的午 后闲情,咖啡馆内摆设了不少以设计文化类为主的进口杂志,也经常举办音乐会、讲座等,因此它是当地文艺青年们的客厅。咖啡馆紧贴着魔椅家具店,老板由欧洲 跳蚤市场精挑细选了不少欧洲二手家具,大多有干净利落的上世纪60年代包豪斯风格,一边喝着咖啡还能逛家具店,这才是生活。不远处的闲隅咖啡馆不久前才开 张,门面设有一扇扇的老窗,都是老板们亲力亲为设计和装起来的,咖啡馆里只有三几张桌子,安安静静的做生意过日子。

  台北有趣的地方,在 于总有人有滋有味的做着让自己开心也取悦别人的事情。喝完咖啡,往师大方向走,经过丽水街,街边有一排漂亮的日式老宿舍,低低的屋檐,按捺不住的灌木树丛 总由矮矮的老墙边冒出头来。我三番几次来到这里,但这也不是什么不看会让人觉得遗憾的风景,但每次站在这些老房子前面,我就感觉自己到了台北。

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

怎么解释?

我的上上级老板这两三年来真朝着双语双文化精英的目标奋发向上。

  两三个月前他要我给他解释“不耻下问”的意思。我尽力而为,他相当满意。昨天他专门请我到他的九楼办公室去,先亲手给我泡了一杯龙井茶,接着真的不耻下问起来。

  两三天前听说有人用“sun我者cang,ni我者什么”这样一句话来讲我,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好,还是骂我?他问。

  啊,(我听出来了),那是一句八个字的成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哇,这很难解释。让我想想……好吧,我试试用些例子。

  您的predecessor,(前任这个词,我知道他不懂),那一年突然被您的老板弄掉了,我们下面的人都猜……

   不是突然,(他打断我的话),你们下面不了解情况。我老板被派到这里,是带着上面一些新的visions,一些很高的targets来的。这对我的 predecessor 来说,本来是个最难得的可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拼出成绩来献给上头,升职加薪分红等等什么都能得到。但他太自信和stubborn了,不停地又是提出疑问, 又是发表意见,甚至在正式场合,而且总脸长长的,让老板觉得不受尊敬,甚至受到挑战。老板足足忍了他九个月,劝导他提醒他告诫他,给过他不知多少次改变态 度和行为的机会……

  后来您的老板挑选了您,我们下面的人都猜……

  从上面下来的东西,你要相信,要拥护;一百巴仙,一百二十巴仙地相信和拥护。上面的人请你提意见,只不过是表示谦虚,你千万别张开大嘴胡说八道——你不在上面,懂得什么!我老板看中了我,忠诚,可靠,又聪明,能干,才把我提拔上来,替换掉我的predecessor。

 欸?(这回他打断了自己的话),你不是说要给我解释“sun我者cang,ni我者什么”的意思吗?

  您刚才这番话已经把那八个字解释得很清楚了。我答。

  我讲的都是生存的ABC,最正常的,自然的,是人都明白的。这些跟那八个字有什么关系?我特别想知道的是,他们这样讲我,到底是说我好,还是在讲我的坏话?

  我,(我真不知道怎么解释下去),我……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古道门廊

时值炎夏,我偷闲漫步在一条留存于现代城市里的古老街道。行人接踵,列队缓行,如一行蝼蚁,沿着历史的门廊与车水马龙之间的细缝匍匐。开放的小水沟 里仅存的断断续续的水,让炽热的阳光,蒸成一帘烟幕,人走进去,人走出来。你若还有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情怀,闪身离队,伫立在斜影成荫的门廊里,局外人 地冥思。

  一条百年以上的街道,再怎么幸存,在持续不断地现代化的城市里,留痕着的过去,再怎么繁华昌盛,而今也只能归类为沧桑。房子、街道,甚至昔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都可能还在。就单只岁月流经这条街所刻下的皱纹,就足以叫人动容。

  何必刻意地去寻觅回忆?不如就让一切随兴随趣。如偶尔掠过的风,有就有,无就无;来则自来,去则自去。是带着来自街口的咖啡香甜,娘惹糕艳,或是一首陈年的老歌绕梁;或是搞不清楚是来自沟水的污秽,或是咸鱼的乍臭还香。什么都好。

  然后,你会明白,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灯火阑珊处,最是凄美撩人吧?说的是:人生最美好的环节,其实就在于它的短暂,好不容易以为终于找到了,却也是即将熄灯结束的时候。所以,我们期待记忆重拾,旧地重游,历史重演;期待故人重逢。应该也对灯火阑珊处也有期待,对遗憾也有期待吧?

  说是岁月无情吧?也不尽然。岁月其实它也就浑天顺命地流着,周而复始,没有特定的起点,更没有既定的目标。它甚至连个正规的名字都没有,人们只管光阴岁月地唤它。

  深夜里的老街会当显得更苍老。灯火零星而渐弱,时而乍烁,时而枯熄。罢了,那人出不出现又如何?繁忙的古街,终于会谧静。

  恒动的只剩下岁月,它留不了人。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偷树

曾经做过短期的园艺工程,在那一年里除了给私人住宅设计园景、水池外,也为发展商提供园景所需的花草树木。

  那时候,自家园圃里种植的花木种类不多,所以遇到有些工程需要大数量的花木时,都要从邻近国家进口。

  有时候一些工程所需的指定树木缺货,便只得深入到乡野去找,去收买。如果还找不到,买不到,就只好去偷了。

  “偷树”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通常我们会在白天开车找树,地点多数是野外无人看管的树林里或者是一些已被征用而还未被开发的民宅土地。

  一旦发现这些地方有我们所需的树时,便会在夜里动用人手、吊车等摸黑挖树。

  挖树的工程要快,不能拖泥带水。通常不会超过1小时,成功偷到的树会先打包保护好,先运到花圃里再移植到指定的地方。

  一棵成长的大树,看树种而定,可以卖数百到数千元,印象中偷过最大的树是两棵高15米的大王椰子树(在哪里偷的就不能说了!)可以透露的是这两棵大王椰子树目前还活得好好的,就在某个私人公寓的大门前。

“偷树”是犯法的,不过那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应该是过了追诉期了吧!当时确实是迫不得已,不偷就交不出货,完成不了任务,所以只好冒险了。

  “偷树”也不是一本万利的事,如果是仓促挖树,没有小心保护,偷来的树存活率就低,很容易枯死,到头来白费功夫,血本无归。

  离开园艺公司数年后还有一次“偷树”的记录。不过这一次是偷了一棵枯树,一棵15米高的火焰木。我把它搬到维多利亚剧院的舞台上当布景,让它在舞台的灯光下重新得到生命。

  那也是我这辈子偷的最后一棵树。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黑手指

种植花草蔬菜,是到伦敦后才真正培养起的爱好。刚好屋后有个小花园,废着可惜,于是过去两年来都会在土壤里种些植物。非常羡慕别人的花园随着不同季节变化——春粉,夏艳,秋红,冬银。我的只能算是个夏园,只在夏天绽放花朵,其他季节处于潜伏状态。

  另外也种各种香草和沙拉蔬菜。香草在烹饪中扮演画龙点睛的作用,所需的量小却缺不可。超市售卖的香草个别包装数量总是过多,用不完又不耐收。自己种香草蔬菜的好处是需要多少就采摘多少,不会白白浪费大自然在有限时间里极力借阳光水分养料迸发出的力量。

  说来奇怪,以前住在“花园城市”不养花草,最多只在办公桌上摆盆植物,搬到伦敦大都会反而与大自然多了接触。对植物的态度,一向只是从视觉美感的角度出发。我养花草是为了养眼,多过于为陶冶性情或为收获果实蔬菜,但也当然享受这些额外好处。大自然是最理想的彩色版,为环境提供了视觉和造型上的各种可能性。

  园艺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全国的绿手指每年五月份都会汇集切尔西花展切磋技艺。我没去过切尔西。平凡人家的花园比铺张的花展更吸引我。每次经过别人的住家,都爱看他们在前院子里种什么花草,从中学习别人如何搭配植物的颜色高度质感。

  过去住在印度尼西亚,当地人也爱花草,但少把植物直接种在土壤里也甚少在院里铺盖草坪,而是把植物栽种在花盆里摆放在石灰地上,或挂在屋檐下。这样的做法虽具灵活性可随意更换植物位置,但却少了一种为大自然包围的效果。

  种植的乐趣在于期待。每天早晨一醒来,会习惯性到后院查看每一株植物的成长进展,哪一株一夜间长高,哪一株伸出花蕾,哪一株样子沮丧需要特别护理。下班回家后也重复同样的动作。

  我没有绿手指。不少植物在我的“照料”下无辜牺牲。在园艺工作的范畴里,我过去只愿意扮演美术指导的角色。但没有耕耘怎会有收获?要培养绿手指还先要把手指弄脏弄黑。有了黑手指,期待更多,享受应该也会更多吧。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上周某日一场暴雨过后,部分繁华的乌 节路和高贵的武吉知马区,相继出现严重的 水患,有商店商品浸泡水中,有住宅车库名 车“泡汤”。一些马路与河道分不清,只能用触 目惊心来形容。 我们所处的广大区域,多个国家都有水 灾,新加坡多年来好像绝迹了,然而这一两 年,大淹水的情景再度出现,许多人都在好 奇追问,到底是大环境出了问题,还是小环 境管理失误,又或者两方面都有责任?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探讨答案,也不在 于怪罪哪个部门,因为这是个“综合症状、需 要综合治理”的问题。专家们已在研究与追查,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们应该让他们好好完成任 务。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与水相处”,一些茅塞总算顿开了。我们必须对“水性”,有个基本 的了解。地球上的水是动态循环:海洋、河流,和地表的水蒸发——聚集成云——飘荡——降落 成雨、冰雪,有些经河流回到海洋,有些蒸发到大气中,有些渗透入地底——到了地底如有不透 水层,就成为地下水。这是水的自然生态。 本来水由各种方式而来,又以各种方式离开。可是千百年来,人为力量对水的循环,进行了 范围日大、力度日强的干预,我们将水的循环途径改变了、缩短了。 降到屋顶和道路的水,现在被快速排走,没有途径,也没有时间渗入地底或蒸发到空气中, 这样当然影响地下水位和生态的平衡,所以水也闹情绪、发脾气了。 看看现代的建筑物与城乡的设计:一是封闭的地面。屋顶、马路、行人道、停车场都是封闭 的,让雨水无法渗透入土,而以两三倍的流速由排水道离开。 另外就是城市缺少植栽,植物枝叶能拦截雨水分散雨滴,吸收大量水分,地毯似的根系也能 引导雨水;而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快速、大量地把雨水带离住宅区,水的自然循环方式很大程度 被改变了。“水性”的变化,通过各种气候现象呈现,对人类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所有规划,终极目标是为人 类服务,其中不少只着眼于“现世”的需求,缺 乏千秋和可持续的考虑,所以更不必说到照 顾其他物种的共生关系。 文章的作者是个专家,当然从技术上提 出意见和建议,本文没有进一步引述。但他 的“好好和水相处”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这 个观点的延伸,是对“人与自然”和谐与分享关 系的期盼。

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

台湾行

近几次有不少台湾的出差工作,皆因台 湾将对中国大陆游客开放自由行,不少台湾 的旅游业者都看好中国大陆游客的消费能 力,希望他们的到来能为一蹶不振的岛上经 济注入更多活水。 和中国媒体一起看台湾,还是觉得有趣 的。我们在绿岛上就发现了不少反共标语, 朋友们看起来也觉得新奇,没有遭到冒犯,大家都清楚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这些信誓 旦旦的标语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 来到台北,朋友们知道我喜欢台北,由于有不少自由时间,我也乐意当一个临时的导游,带 他们看看我喜欢的台北。先到四四南村,那是位于台北101 附近的一个老眷村,赖声川的话剧 《宝岛一号》在上海公演了几次,场场爆满,讲的就是眷村里的生活,他们的挣扎和梦想。很多 人或许不太了解眷村的历史和文化,但依旧被剧中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助 感,这些普世的情感总能穿越复杂的历史背景,引起共鸣。 四四南村里的辛酸生活,早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了建筑里的展品。难以想象那些1949 年随着国民党政府登陆台湾的老百姓,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住进这些急就章建成的平房。是那 种终要回到大陆的热切心情,让他们安心一家老少蜗居于眷村内空间逼仄条件简陋的居住环境? 回归大陆的希望幻灭之后,让他们终于有了在台湾安居乐业的决定,才逐渐离开了眷村,眷村才 凋零了。有关当局保留了部分的眷村,并将之改造成艺廊和眷村文化展览馆等,其中最大的空间 是一个名为好丘的餐馆,售卖好吃的Bagel,平日也经常客满。 历史是有趣的。人总要说要展望将来,希望能书写自己的历史,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只能是 被带着走。在好丘内,我想起过去在这里生活的人,他们可曾想象有那么一天,也会有来自海峡 对岸的人,在他们生活过的空间里,和他们进行着隔空的对话?

2011年6月12日星期日

红酒加冰

写这篇文章前,我不敢想象红酒加冰的情景。严格来说,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如此“胡作非为”。不过,星期六晚在香港的5星级酒店里却让我大开眼界。一名看来仪态万方的外国女士,独自一人在酒店行政层酒廊歇息。侍者将一个酒杯及一小桶冰块拿到女士面前,然后慢慢将红葡萄酒倒入酒杯,最后用钳子把几颗冰块加入酒中。这个“情景”与我相隔两张桌子,还好我一向“忍功”了得,没有哇出一声。女士若无其事般品饮“红酒加冰”,一口酒,一口小吃,乐在其中。

  好不容易等到这名女士享受完毕并且离开酒廊。我把侍者叫来,要他马上把刚才那瓶红酒给我过目。原来是酒廊当晚的餐酒,来自澳大利亚冷气候的黑比诺葡萄酒(Pinot Noir)。好奇心起,我叫侍者以同样的方法炮制一杯给我品尝。唯一不同的是要他在吧台后做而不要在众目睽睽下让其他宾客看到。这种莫名其妙的犯罪感让我心跳加速,脸部发烫,开始有无地自容的感觉。3分钟后,一杯红酒加冰出现在眼前。正当我拿起酒杯时,隔桌的男士猛清喉咙,不知道他是被我的红酒吓到还是不小心被食物呛着。我不敢转头看个究竟,只想快快品尝,完成这个尴尬的试验。

  第一步是观色:砖红色,冰块使深度越来越浅。

  第二步是嗅酒:淡淡的红樱桃香气,一飘而过。摇晃酒杯时,冰块“咯咯”作响,手背马上鸡皮疙瘩。酒香随着冰块溶解空中。

  第三步是品尝:草莓、红樱桃的甜美味道。单宁与果实酸被冰块稀释,虽然少了层次感,但是口感和谐,是夏天的最佳饮品。

  此时此景,我已忘了隔桌的清喉声,尴尬之情已不复存。这不是一杯普通的黑比诺,它是一杯前卫、解渴并且拥有丰富抗氧素的红酒。

  谁说只有一种方法品尝葡萄酒?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化学

老人家说话经常会用上叫人莫名其妙的词儿,乍听不知所云,听惯了,知其所指,却不知其词根源;很多时候你想,这个词儿用在这里,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会其意也就得了,细想费神。年龄渐长,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竟也在自己的口语里一一浮现。很多时候,不用上那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儿,似乎也找不到更贴切的。

  比如,化学。未曾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上一代人,哪懂什么是化学?但是,说买了什么日常用品,价廉物劣,说那东西很化学,没用上多久就报废了。然后,听到周遭有个什么人,年轻体壮,前些日子见到还生龙活虎的,怎么这会儿听说他寿终仙游去了。唉!现代人的生命,越来越化学。

  换我们这一代,受过教育,当然知道什么是化学,知道现代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但是,除非你以化学为专业,化学真真正正是什么,还是天晓得!就因为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无所不在,却又是天晓得而我们无所知,所以我们的生命就变得莫名其妙地,被“化学”起来。

  中国大陆有毒奶粉,台湾宝岛有塑化剂,罪魁祸首,盖化学也。如果一一的数落,还有哪一件不是?某一些懂得化学的人因为利益熏心,把不可吃进肚子里的化学,卖给人吃进肚子里去。接着,因为唯利是图,另一波不太懂化学的人跟上去,把化学弄得更化学。无形无色无味,无知无良无耻,就这样把我们的生命逐渐地化学化了。

  所以老人家话里用的,听起来是无厘头的词儿,别当它们是现代朦胧诗、网上独创字,但认真想起来,还蛮贴切。像如今这一波,一字排开,用上起云剂的食品,比比皆是,从泡泡茶排到补身、保健食品都有可能被“化学”掉了。

  人命,不化学的,几稀呵?

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玩火

说过麻将火枪的故事。

  10岁时与二哥联手用老爸的麻将牌砌成一把手枪,我在枪口处点着了火,燃烧的枪口越燃越旺,差一点把整张麻将桌烧掉,幸好二哥及时用衣服把火扑灭,要不然又是一宗小孩玩火闯祸的社会新闻了。

  听过凸镜取火的故事吧!

  念中学时,课室里的桌椅都是木制的,我坐在最后一排靠窗口的位置,午后的阳光直射进来,照在我的椅子上,我把早已准备好的放大镜掏出来对准阳光采火,没一回就把椅子烧出一个黑洞,老师闻到烧焦味立即把我这个爱玩火的孩子拉到操场上去晒太阳。学校没有被我采来的“圣火”烧掉实属大幸。

  服兵役的时候,兵中烟友给了我几支不安全火柴,就是那种西部牛仔往皮靴上一划就点着的火柴,我觉得那样子点火很酷,常常把火柴带在身边,有机会就炫耀一下,耍耍酷。有一回不小心,火柴在口袋里意外“擦枪走火”,差点烧中要害,还好我脱得快,要不然就要提早退伍了。

  退伍后,我被分配到民防部队,受训期间住在民防部队里的宿舍,我在床头的墙面搞了一幅壁画,用的是我过去收集到的400个安全火柴盒,我把它们贴在墙面上,觉得很有创意,可是没几天就被教官喝令拆下。民防部队是防火救灾的部队,我却敢敢在自家门墙上公然“玩火”。400盒安全火柴若不小心点燃起来。可能把整座宿舍都烧光,民防部队的脸还要往哪里搁!400盒安全火柴就这样被教官没收了。

  其实我的创意火柴壁画若是真的点烧的话,画面效果一定超越爆破艺术大师蔡国强先生的作品。

  “玩火”是人的天性,同样是“玩火”,蔡先生玩到了最高境界,成为国际瞩目的大师,而我心中的火苗却一再被扑灭,被捻熄。


大学时期,专心向学,不再“玩火”,偶尔打打麻将,不砌麻将火枪。手中的凸透镜只用来看细胞、细菌,不再引光取火。不安全火柴和安全火柴都离我远去,只留下一两个好玩的打火机在深夜里陪我打开那些“玩火”的过去。

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择偶条件

那天几个上学期修过我学科的女生跑到我办公室找我,本来是想讨论大学毕业后的职业与升学选择,怎知聊呀聊的却谈起择偶条件来了。

  甲说除非可以找到一个比她能干的男人,不然她宁愿不嫁;乙说她现在的男朋友憨厚老实,虽然学校成绩没她好,但对她体贴,她觉得日后能够有个可以控制的老公也不错;丙说男生身材一定要比她高,要有幽默感,要爱动物和小孩,要……

  女生们突然把矛头指向我,央求我与她们分享我当年所开出的择偶条件。

  我呵呵笑着说,我那时有三个条件:第一,我只想嫁给新加坡人。父母朋友都在这里,我不想离乡背井到一个我不熟悉的地方落户成家;尤其是看到我母亲当年为了我父亲远离台湾家人孤身来到了陌生的新加坡,这种为爱牺牲的精神虽伟大,但毕竟与亲友不常见面的日子很辛苦。

  第二,我要嫁个年纪比我大的男生。因为结婚不就是希望能够找个从此可以依赖的归宿吗?同龄的男生都不一定比我心智成熟,更何况是年龄比我小,生活经验比我不足的男子。我又怎敢把一生幸福交托给他,让他带领我过下半生呢?

  第三,我不要嫁给工程师。不是说当工程师的人品有什么问题,而是我天生是个话匣子,印象中和所认识的工程师朋友们似乎都一律比较文静,肯定受不了我叽喳多话的性格。

  我也曾因为某某人不符合其中一项条件把他排除在外,但最后与我结婚的友仁其实也没达到任何我定下的要求:他是个马国人,年纪比我小两岁更是位土木工程师。

  女生们很好奇的追问:为什么您当时没有坚持找到一个符合您条件的人选呢?

我说,如果你们有机会去问结过婚的人,就会发现幸福婚姻的秘诀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双方能够长期互相沟通。而很多人在婚前会开出择偶条件,都是因为还没遇上一位彼此互相吸引,又能够与自己在心意和言语上都相通的人,所以这几条自定的要求就成了“挡箭牌”,方便日后有个借口推辞不中意的对象。

  倘若真的让我们碰到一位从一开始就能够彼此坦诚相对的人,其实什么条件都不重要了,因为择偶不外就是要寻求一个能够相互扶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彼此相爱、珍惜,一直到死亡才分开的伴侣。相反的,如果双方不能真诚交流一辈子,即使符合再多的择偶条件又有何用呢?

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爱上野菜

经过日落洞巴刹一家蔬菜铺,见到一篮指甲菜摆在前面最当眼处,我“啊”了一声,因这是一见到便不可放过的稀罕菜。这个广东人依其形状称作指甲菜而福建人则叫做“莎露米”的翠绿野菜,是此地一年到晚从来不缺的家常蔬菜。“莎露米”此名虽美,但只是根据音译,原名未知如何写,不可能是Salome(莎乐美)的亲戚吧?

  土生土长野菜竟有个洋味十足的芳名实属异事,更奇的是除此岛和邻近地区,就不见在其他地方出现。不过柬国卡卡初见指甲菜就像他乡遇故知般喜不自胜,说在她的故国也是随地生长的野菜,叫做“伯莱润”;“伯莱”是吉蔑语“菜”字,全名意译即润菜。我爱沙露米因其鲜嫩青绿可爱如翡翠,却不知有何食疗作用,但吉蔑人却当这个菜是去暑通肠的有益蔬菜,效果和下火去热的凉茶一样,即使他们一样用辣椒峇拉煎去炒。

  既然有此野菜知音,接下来几天都有莎露米上桌,配料同样是鲜虾和峇拉煎,单单一道菜就可下饭,还吃得十分香甜。这样好吃又有营养又无农药的好菜售价低廉,马币两元已可炒成一大碟。即使素炒也一样美味,因菜本身带些微苦,咬嚼后便回甘。看到牛兄牛弟默默低头吃草的富足模样,大概也像我们吃野菜般苦后回甘吧。

  另有一样从前常吃到的野菜,就是滚汤或清炒皆宜的马齿苋。观音亭后街的后巷沟边沙地常见到一丛丛野生小植物,我们几个经常呼朋唤友游荡街头的小孩,一眼就认出那是妈妈从卖菜街常买一大扎回来滚汤的马齿苋。只是此后巷野菜分量不足以煮成一顿,谁也不会采回家当作加菜。

  马齿笕虽然粗生粗养,连水沟边的缝隙都有本事长得欣欣向荣快乐无比,可见生命力之强韧,但一遇水和火却极易软化。白萝卜、老黄瓜、莲藕之类瓜蔬需慢火煲上一两个小时才变软腍,可马齿苋只要放进热水里略滚,便变得又软又滑顺喉顺意,比吃生菜还容易。马齿苋的汤底通常以江鱼仔熬成就很清甜,若打入一两个鸡蛋也可以。下点蒜米清炒亦是不错的素菜,加蛋兜炒就更美,效果与薄荷炒蛋相似,既可口又具有食疗价值。

  上次去金马仑高原游玩,见到山边长满茂盛鲜嫩的龙须菜,众人哗哗大叫,说用来炒峇拉煎最好。吃龙须菜只采摘其嫩尖,所以马来话叫做pucuk paku,pucuk即是嫩芽,还有个名字叫paku cai,cai大概是福建话 “菜” 的意思。不过马来人煮龙须菜,偏爱用椰丝酸柑做成格拉布,或者加椰浆煮成咖哩,这种长相漂亮的野菜,即使只简单的蘸点参巴直接生吃也鲜脆得很。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不止是居民们每天都会使用或看见的建筑,提升它们的质量,也会相应的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城国这几年涌现了不少有趣的公共建筑,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不少还是新加坡建筑团队Woha的作品。

  最近Woha的两件作品获得英国建筑师协会的青睐,让西方人更认识到东南亚建筑的个性。因气候的关系,东南亚的建筑强调通风,和自然融为一体,这些特点都能在Woha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传统东南亚建筑其实十分环保,推广这种设计理念无疑更符合现代人对生活的诉求。

  环线中有不少地铁站出自Woha的手笔,其中最漂亮和大方的为市中心的百胜站,这是一个隐藏在公园内的地铁站。地面是一块蓄满了水的大片玻璃,宛若一个浅水池,能反射周围的风景,大量的光就能透过浅水池照射到地底的入口,将地上和地下空间有趣的连接起来。环线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体育场站,入口的光线能直接照射到月台,其玻璃墙透视感十分强,贴上巨大的运动员照片,远远看还以为是巨型的雕塑。这些巧妙的设计元素,除了有采光的功能,也打破了地铁设计一贯的幽闭感。

  Woha设计的艺术学院更是深得我心。艺术学习的氛围应该是欢愉而轻松的,有鉴于此,除了教室之外,负责设计的Woha也为校园创造了不少公共空间,让不同人不同的思想得以碰撞以产生火花,同时也摆放了不少学生的作品,让公众们评头论足。一些小型的半开放的剧场也巧妙的隐藏于各个角落。Woha的设计虽然现代化,但其设计灵感其实源自东南亚建筑的智慧,包括采用通风设计和种植大量的植物以降低气温。大门巨大的通口有采光和通风的作用,也正对着福康宁公园和殖民地时代的教堂,巧妙的借用了周围的风景。公共区域虽然都不设冷气,却不让人觉得闷热。不对外开放的天台,是学生们运动的场所,站在这里新加坡闹区的风光一览无遗。

  这栋绿意盎然的学校院,也设有不同的通道能直达闹区,建筑和城市有了更亲密的接触。面对大街的边门也设计了台阶,保留了一棵茂盛而古老的青龙木,学生们能坐在树荫下谈功课,但大部分的使用者还是逛街逛累了的公众。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开什么心?

翻译奥巴马的演说稿这样的东西可真难 死了。 他往往一句话从开头大写到结尾句号就 没完没了足足五六七八行:句法的筑构立体 层叠,意思的组合并非简单逐字线性相加。 如果没有辨识剖析英语复杂语法结构的基本 功,读不到两三行恐怕就会理解乱套,中文 再地道也无用武之地。 我上学期有一门翻译课就是冲着这开 的。 探讨语言规律,分析语法结构,从入门 起就挺有点学术味;学与教所着重强调的,不是“千真万确”、“无可置疑”的知识,而是假设,论 证,质疑,说理,批判,争辩的精神和方法。对这开放性,同学们当然是有的乐来有的愁——可 惜似乎后者多于前者。 一 我对同学甲说:你的这个结构分析我觉得有问题。我想接着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分析,看他能 用什么样的解释来说服我。甲倒抢先了:那,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是个愁者:“对”和“错” 应该黑白分明,书本讲义学者老师说了算,何必解释来辩论去的!) 二 我对同学乙说:你的这个结构分析我不容易接受。乙则有备而来:我知道,按照我们课上所 学的分析法,这句话的结构不是这样的。但我想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我这样分析是有一定根 据的。你看,如果………三 同学丙对我说:你的这个结构分析好像 跟你先前提出的理论假设有点冲突。是吗, 我说,跟什么假设有冲突?丙递给我一份两 个星期以前的讲义:看,当时你不是……? 哦,是啊,我说,你发现得好,是有冲突; 让我回去好好读点东西,思考一下,我会通 过电邮先和你讨论一下,再看看怎样向全班 作些解释。我不一定能够想清楚和解决好这 个矛盾,我补充了一句。 求知的天地,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 的。老师并不是知识——只是碰巧走在前面 的求知者。有乙和丙这样的同学陪着推着, 好开心,真难得。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及时雨与旱天雷

最近大家都在埋怨天气闷热,希望久不久就有一阵及时雨。可是像天气这种由不得人的事,不是你希望得急切就会天从人愿的。所以,忍受煎熬,不妨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挪移法,有点时效。看看媒体刊载的照片,人家偌大的湖,在大旱天里失水,湖中央都长满荒草。这里再怎么闷热,对比一下,也就不怎么难耐了。

  但是,确实也不能就这样批判受热的人对及时雨殷殷的渴望,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当大部分人都抱着同样的怨懑、同样的希望,自家的幸福标准也就不能老定在他人的不幸与痛苦线上呀!

  我倒是比较相信地理常识。当前的天气越是闷热难耐,下阵子来场及时雨的几率就越高。本岛国别的不说,蕴藏在天空上层的水分多得是。日常气象报告中来到“湿度”这栏总是说:60%到90%。及时雨不来,不是天空水分不足,而是从地上升上去的温度不够高也。历史剧里也经常有这样的情节:时逢大旱,爱民如子或是希望被天下看成是爱民如子的皇帝,都会让国师卜个良辰吉日,在朝廷重臣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地举行祭天求雨的仪式,以安抚灾难中的黎民百姓。剧情正常地发展,一般能天降甘露,纾缓民怨的。若有例外,求天不应,则责任在天,与天子无尤。

  本地的天气因为国土小巧相对容易捉摸。一般感觉热气难当,接着天空见云,然后云层趋浓渐黑,天际闪电,雷声大作,不久即雨。

  雨可大可小,常规是,为时极其短暂。就一下子,又复大热天,卖力流汗,忙碌如常。当然也有只见闪电,只闻雷声,终不见雨水,叫人懊恼的时候。空雷无雨,曰“旱天雷”,响闷雷。很久以前,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广播艺人李大傻讲故事节目,其开场曲,用的就是一首叫《旱天雷》的曲子,我们当小孩的老爱跟着诙谐歌词瞎唱:边个话我傻、傻、傻……

坚持

278公交车司机很有个性。

  刚刚上车的一个乘客拖着一台大型空调机,司机见状,从车座上跳起,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那名乘客下车去。

  那名老兄很不服气,老子搭公交车三十年了,不管带什么东西上车,从来就不会有问题,今天怎么如此倒霉,遇到一个多管闲事的司机,索性一屁股坐不来,一手按着沉重的空调机,一面和司机顶嘴。

  司机看他嘴硬,把公车靠边停,拿起手机报警。那名老兄一点都不在意,报警就报警,老子就是要死赖,不下车又奈我何!

  车上的乘客并不多,大家只能静静的坐着,看看眼前这一出戏到底要如何结局!

  司机其实有他的道理,车上的告示牌明显说明,超大和超重的行李物件都不准带上车。这是公司的规定。只是平民老百姓带着大件物品“打的”的话,也不见得“的哥”会载,再说“打的”的费用太高,所以平时带着大包小包的公车乘客大有人在,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平常事了,这名公交车司机也许太过尽职,才会把小事搞成大事。

  眼见两个大男人在车里你一言我一句吵个不停,一些赶时间的乘客只能自认倒霉,纷纷下车换车去。

  我比较有耐性,想看看好戏。但是枯坐了20分钟还不见警察到来调解,最后也只得下车,白白浪费2块钱车资。

其实就算警察来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问题,双方一定会坚持己见,一个罢驶,一个罢下车,谁会先让步也说不准。

  我也曾提过2张一米x一米的大画乘公车,不过我会选择乘客少的时候,这样才不会对其他乘客造成不便,我可以理解那名老兄的处境,有些司机也许视情况而定,不会坚持公司的规定。今天他是遇到了一个有个性又坚持公司规定的司机,算他倒霉!

  曾经看过有人抱着新置的电视机上车的,也有背着一大箩筐的蔬菜上车的。这些都还好,有一个老兄抱着液化石油气瓶上车。结果是把整部公车烧成灰烬。(这名老兄是要在公车上寻死的)。

  所以我还是支持那名有个性的司机的做法,谁敢担保那台大型空调机里没有暗藏着液化石油气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