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因材施教

在我服兵役的年代,军队中的语言是多元的。我们制服上别的小牌子,除了刻上姓氏与名字的英文字母,还以颜色区别语种。我大略记得:英文是绿色,华文是橙色,马来文是蓝色,淡米尔文是黄色。四大官方语文都齐了,还是不够的。

  因为那时还有很多军人是四大官方语文无一能通的,只能听与讲方言,他们别着的牌子是红色。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四大官方语文不懂的非华族,华族方言也不懂的,戴的是紫色。

  似乎单一颜色并不足以反映多元语文的实况,所以除了主色代表第一语文之外,牌子上还会根据个别军人懂得的第二语文,加上其代表颜色细条。由此不难想象,立军之初的困难局面,单是军人之间以沟通的日常用语,已是头大。

  在那时当过兵的朋友或许还印象深刻,那年代语文的多元化在军中还不只是表观在胸前别着的小牌子上,在军中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多种语文混杂着共存,大家都可说是兵来将挡水来土、见招拆招地过日子。

  比如说:命令口号用的全是马来文,虽然口号精短简单,然而除了名牌子上带有蓝色的,其意谁懂?

  不过天天操练,哪个口号就哪个动作,久了就错不了;到了需要在大型典礼操演时发号司令,口号化成一大串一大串的音符,还是只能靠死背过关,具体的懵懂不变。

  来往信件、书写文件、会议记录,用的全是英文,一大群别着橙色牌子的军人,没有因为牌子的颜色不对板而幸免其责的;然后,来到照管领导下兵员,整个排,甚至整个连,排队出列,一眼望去,绝大多数是红色。

  用英文怕鸭子听雷,用华文又怕似懂非懂,最贴切的当然是用方言,最多人懂的方言就是南话。当年为了方便军官用闽南话教导属下的“福建兵”,还预备了闽南话教本,教官们的第一语文、第二语文都派不上用场的时候,硬着头皮用“第三语文”(即兴混杂着中、英、马来文外加方言)给“福建兵”上课。在今日看来,不知道算不算是最原始的“因材施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