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上周某日一场暴雨过后,部分繁华的乌 节路和高贵的武吉知马区,相继出现严重的 水患,有商店商品浸泡水中,有住宅车库名 车“泡汤”。一些马路与河道分不清,只能用触 目惊心来形容。 我们所处的广大区域,多个国家都有水 灾,新加坡多年来好像绝迹了,然而这一两 年,大淹水的情景再度出现,许多人都在好 奇追问,到底是大环境出了问题,还是小环 境管理失误,又或者两方面都有责任?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探讨答案,也不在 于怪罪哪个部门,因为这是个“综合症状、需 要综合治理”的问题。专家们已在研究与追查,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们应该让他们好好完成任 务。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与水相处”,一些茅塞总算顿开了。我们必须对“水性”,有个基本 的了解。地球上的水是动态循环:海洋、河流,和地表的水蒸发——聚集成云——飘荡——降落 成雨、冰雪,有些经河流回到海洋,有些蒸发到大气中,有些渗透入地底——到了地底如有不透 水层,就成为地下水。这是水的自然生态。 本来水由各种方式而来,又以各种方式离开。可是千百年来,人为力量对水的循环,进行了 范围日大、力度日强的干预,我们将水的循环途径改变了、缩短了。 降到屋顶和道路的水,现在被快速排走,没有途径,也没有时间渗入地底或蒸发到空气中, 这样当然影响地下水位和生态的平衡,所以水也闹情绪、发脾气了。 看看现代的建筑物与城乡的设计:一是封闭的地面。屋顶、马路、行人道、停车场都是封闭 的,让雨水无法渗透入土,而以两三倍的流速由排水道离开。 另外就是城市缺少植栽,植物枝叶能拦截雨水分散雨滴,吸收大量水分,地毯似的根系也能 引导雨水;而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快速、大量地把雨水带离住宅区,水的自然循环方式很大程度 被改变了。“水性”的变化,通过各种气候现象呈现,对人类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所有规划,终极目标是为人 类服务,其中不少只着眼于“现世”的需求,缺 乏千秋和可持续的考虑,所以更不必说到照 顾其他物种的共生关系。 文章的作者是个专家,当然从技术上提 出意见和建议,本文没有进一步引述。但他 的“好好和水相处”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这 个观点的延伸,是对“人与自然”和谐与分享关 系的期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