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五金店


  平时很少光顾五金店。上一次认真地到五金店买东西, 是10多年前参与戏剧演出为制作道具寻找材料的时候。再早一点是念初院时,为勉强应付中秋节班级灯笼制作比赛到五金店买铁丝网和灯泡,草草了事做了个鲸鱼灯笼( 更像一条大便)。
  五金店有如一个平时不常往来,但在有需要时必伸出援手的老朋友。在DIY(自己动手)这个词还未流行起来前,五金店早已为许多家庭提供各种家居问题的解决办法。只不过它像它售卖的工具,黑黑暗暗的还常沾着油渍,女人经过还会加快脚步怕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所以也就不太引人注意。
  来自英国的他们在新加坡街道上看见五金店,好像在森林里看见品种特别珍贵的候鸟一样,感到很意外。中小规模的五金店已几乎从英国的商业街上消失,由资金雄厚、处处开设分店的超市形霸级家居用具店所取代。
  过去在伦敦居住时,住家附近还有一家五金店。掌店的是两个头发灰白的中年妇女。她们养了一条年纪也不小,行动已有些迟缓的长毛狗,经常在店里趴着。这家小店除了卖钉子螺丝起子铁锤等家中必备的基本用具,在春天种植季期间也卖肥料、花盆、农药等。接近圣诞节时分,店前会摆出大小不一的圣诞树供顾客挑选。
  我尤其喜欢店长阿姨以“达令”称呼顾客的方式,感觉特别亲切。在英国一些商店和菜市场里,仍经常可以听到售货员说“这是找给你的钱,达令”、“要不要袋子,达令”等。这种店员和顾客的亲昵关系,在企业化的大型商店里就很少出现。
  可惜的是,我们这家邻里五金店在营业了40年后,终抵不过小型商店遭大型企业淘汰的趋势,在一年多前宣布结束营业。街坊都为失去这家店感到惋惜,店长阿姨们却很释怀。“我们这几年都抱着只要不亏本就做下去的心态。既然现已到了入不敷出的阶段,我们只好到此为止。”其中一个阿姨说。当然不只五金店无法与薄利多销的大型同业竞争,邻里杂货店、眼镜店、照相馆等也同样面对关门的命运。
  新加坡的中小商店也面对挤压,但这里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前几天在黄埔一带闲荡,走进了一排组屋楼下的商店区。区里熟悉的邻里商店景象依旧:在店前售卖凉茶的中药店,售卖祭拜用品的金银纸店,收费五块钱的理发院,掷钱启动的音乐木马等等。喜见一家旧式饼干店,店里高高低低排着装有各形状口味饼干的长形铁罐。我很贪心地买了黄梨饼、柠檬夹心饼和小时候特别爱的入口即化牛奶味小白球,满载而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