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鸡毛换糖

久仰义乌之名,却是从来没想过要去。义乌这个地方,乃以小商品大货量集中批发闻名;小商品我肯定用得着,但是大货量就与我无关了。

  趁上海世博收尾前几天,去走马看花。同行友人说是要顺道去义乌办货,我也就跟着去了。

  走了一个中、下午的小商品市场,除了又开了一回多、大、杂、累、便宜的眼界,对琳琅满目、林林总总的小商品,还是兴趣缺缺。间中偶尔也遇上三五样能驻足详看把玩的,也止于那样而已,摆在那里的货品,概不零售。我又不能看钟意了,每样搞个成百上千?

  晚饭总算有个让我浑身来劲的新奇。菜馆招牌曰:鸡毛换糖。卖的先讲明是粗菜。菜色到底粗到什么程度?据当地人说,要临时上门,非得提早,经常会有座无虚席之患。不知就里,先让名字给吸引。盖鸡毛换糖,字面上张力已够大;以废物能换点甜食,意境竟然无限扩张。一坐下来,餐桌上的纸巾套,给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节录如下:

  “早在乾隆时,义乌有农民于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带着土产以红糖熬制的糖饼或生姜糖粒,去外地上门换取禽畜毛骨、旧衣破鞋、破铜烂铁等,博取微利;后来,糖担货色增广为妇女所需之针线、脂粉等小商品……”

  噢!我们小时的生活里不也存在过这样物物交换的机制?用过的习字簿拿去换糖花生米;残羹菜梗腐坏的食物,平时让人收去喂猪,到年底换来一篮鲜鸡蛋;那时候,环保概念未闻,却家家环保。

  然后,两个人八道菜,另加豆浆与水果。环顾四周,竟显然还是偌大的菜馆里,吃得最寒酸的一桌。鸡毛换糖虽然还是叫人感动,却也已经是一个历史故事。除了菜馆名字,大概收银柜台上摆着的糖你可以任吃,鸡毛就不要了,付钱买单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