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点餐语境

在不同的文化场域,总能见到不同的点菜语境。即使是同样的语言也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语言由符号构成,所说意符(signifier)与意指(signified)之间的指涉关系,在这些小小的语言情境里表露无遗。

  刚来到新加坡时,总面对点菜时鸡同鸭讲的窘境,尤其是在咖啡店或小贩中心,点的菜与拿到的餐往往有些差距。刚开始在哭笑不得之余,总觉得有些苦恼,但后来自己也就发明出一套独特的应付招式,虽然偶尔还是会“失手”,但点餐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在熟悉这里的点餐语境之后磨平。

  关于语境中的用词,要“包”不要,要“辣”不要,的确是个问题。

  在新加坡,“包”这个字做计量词用或做动词用还真是大学问。在台湾,点餐时通常不用“包”,计量词通常用的是“份”或是“个”,即使买的是便当菜饭也是如此,另加上“内用”、“外带”表明食用的地点。新加坡,则就一字“包”以蔽之。

  语境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模仿的对象,第一次说“老板,一个便当”,老板满脸疑惑。第二次见前面排队的阿姨轻松说“饭一包”,于是就改成“老板,一包饭”,只见老板拿起白色的饭盒,连忙补上“喔,我要这边吃。”后面人龙长长,老板可火了,“不是说要包吗?怎么又变成要吃?”这误会可大了,我是要“吃”呀,可要怎么说呢?

  买斋菜米粉糙米饭可就更具挑战性了。“米粉一包”,只见老板娘手脚利落东夹几块斋叉烧西夹几块炸豆皮最后补上辣椒一大匙,“喔,对不起,可以自己选配菜吗?而且我不要加辣。”“小妹,你要挑菜不要辣要先讲,你讲米粉一包就是我帮你配。”

  原来在这里点菜讲求的是形式清楚且必须一鼓作气,初一十五排买斋饭的队伍更让我觉得无地自容。所以之后每当买斋菜时,我总必须深吸一口气,“老板,斋米粉一包,菜自己挑,不要淋汁,不要辣。”怕重演老板弄不清楚“要辣”还是“不要辣”的尴尬场面,我还配了手势加强语调,“不要”就是摇摇手跟头,省略“加”字不说。后来买熟了,还学到可以米粉粿条“参参”,说来简洁有力,更有语言的韵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